春节“新元素”:不同的过法 相同的欢乐

江苏要闻2013-02-16 09:02
穿越到手机

微信扫一扫 分享更精彩

举报与纠错 打印本文

   今年春节咋过?这个十年前很简单的问题如今让很多人纠结:陪家人看春晚,还是朋友小聚?出国旅游,亦或走亲访友?爆竹放还是不放?拜年短信发还是不发?……

   纠结背后,不仅是浓浓亲情的羁绊,更有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交融。

   春晚微博年夜饭,除夕夜各有所爱?

   今年除夕,很多年轻人开始寻找“不一样的过法”:聚餐、k歌、甚至玩个通宵。9日晚,南京白领李锐吃完团圆饭后就和几个朋友相聚于酒吧,“年轻人在一起才有共同语言!”

   更多的人还是选择留守家中。今年40岁的龙乾坤说:“想出去玩什么时间都可以,过年就是要和家人在一起。”已经成家的他今年将父母从老家接回来过年,“除夕其实还是老几样,全家吃年夜饭,然后一起聊聊天,看看春晚,爸妈想玩的话陪他们打两圈麻将。”

   年夜饭仍是绝大多数家庭的重头戏,在南京,从农历二十七开始,城里著名的板鸭店前都排起了长队,“老南京”张建国一下买了四只鸭子,他乐呵呵地说:“虽说现在生活好了,平时什么都不缺,但过年总得有点过年的样子。四只鸭子我们两只,亲家两只。”目前和儿子一家生活在一起的张建国除夕夜计划很简单:做一顿丰盛好吃的年夜饭。

   随着网络等新媒介在年轻人中的普及,很多家庭的除夕计划中,春晚正从往年的“正餐”变成“小菜”。“90后”李芸说:“我对春晚本来没兴趣,完全是陪着家里人看,但从去年开始,边看春晚边刷微博成了我的乐趣。”网络上的“吐槽”和“找爆点”都令李芸找到了“乐子”,她还会向家人实时转播网络上的“段子”,“也让他们接触点新鲜事物”。

   旅游访友放鞭炮,怎么开心怎么过?

   团圆这一春节最重要的主题正在经受考验。江苏镇江的小伙朱翊计划和新婚妻子一起去东南亚过春节,“平时工作太忙,春节旅游,权当度蜜月”。没想到,双方老人齐声反对。几番协调,小朱夫妇做出妥协,初三前走亲戚,初四再出发。

   如今,和小朱夫妇一样选择春节旅游的越来越多。江苏华特国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春节旅游逐渐“升温”,“前几年主要是海南、港澳,如今是到东南亚一带居多,还有很多人选择到澳洲和新西兰过春节。”

   “为积极贯彻中央厉行节俭的精神,今年过年不再通过手机短信送祝福,在此向大家拜年,祝各位新的一年健康快乐!万事顺利!”大年初一,南京的徐峰收到一位老同学的QQ留言。今年春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通过网络传递祝福,既方便又节约。“但很多人春节不上网,尤其是老人家,还是要打电话、发短信。”徐峰说。

   在中国,放鞭炮贺新春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今年,很多人出于环保考虑,正考虑少放或者不放烟花爆竹。高校老师姚峰告诉记者,元旦过后,雾霾天越来越多,大家都在讨论如何防止空气污染,“我觉得环保要从现在做起,今年春节我不放烟花。”

   一样的年,可以不一样过

   “现在很多人觉得年味淡了,我想这主要是因为物质上的感受降低了,但从精神层次来说,过年核心就是团圆。”龙乾坤说,可能很多年轻人一时间还不容易感受到,这很正常,到了一定年龄他们自然会发现过年的意义。“年轻时过年,我也出去疯过,但现在过年,我就想和家人在一起。”

   在李芸看来,很多年俗有些“过时”了。还在上大学的她说:“其实这些老年俗也是一点点发展积累起来的,就像春晚,办了这么多年成了过年的一部分,但现在随着时代发展,又有新的东西冒出来,我觉得人们不必大惊小怪地说什么冲击,其实只要内核不变,形式再怎么变,不一样是为了过年图一个乐子吗?”

   “一样的年,可以不一样过。”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教授吴亦明说,过节的方式在不断演变,人们更加注重的是文化、情感的交流,关键在于,我们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时,要继承其中“好”和“善”的元素,并加入现代的“先进”元素,最终融合发展成为未来的新传统、新文化。

[责任编辑:admin]

读完这篇文章后写点感想吧 你还可以 收藏 留以后再看

热门推荐

关于沭阳网 | 本网动态 | 联系方式 | 投稿荐稿 | 免责声明 | 广告投放 | 微信平台 | 意见反馈 | 删帖须知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手机站
Copyright © 2007-2018 0527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 苏ICP备17024489号-1 苏公网安备 32132202000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