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生缺乏金融知识 25%认为裸贷平台合理

江苏要闻现代快报2017-03-08 14:36
穿越到手机

微信扫一扫 分享更精彩

举报与纠错 打印本文

现代快报讯(记者 徐岑 实习生 谢毓灵)90后已经逐渐进入金融市场,成为重要的消费人群。90后怎么看金融?他们有什么金融消费习惯?3月8日,南京市消费者协会发布《大学生金融消费情况调查报告》。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大学生接触非银行金融机构借贷信息渠道很广泛,九成收到过金融诈骗电话或短信。然而,多数大学生对金融知识的了解很欠缺,约1/4之一的学生认为“裸贷”中平台行为是合理正当的。

近七成会买金融产品 部分还会借贷

此次调查共向南京师范大学、河海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财经大学等六所高校,发放了60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509份。

关于金融,大学生了解些什么?调查显示,低年级学生对金融知识的认识和了解远不如本科4年以上学历的学生。但是,他们接触各类金融机构的借贷的信息渠道很广泛,尤其是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借贷信息,通过网络媒介就可以轻松接触。

那会不会买?调查显示,除了33.9%的学生从未使用或者购买过,大部分学生都买过。包括股票、基金、保险、信用卡消费等。

其中还有3.4%的大学生购买过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借贷产品。他们向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行借贷想法主要是出于应急使用,也有一小部分的大学生是为了向亲友还款。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有25.5%调查对象表示,今后会基于消费和投资需要而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借贷。所以超前消费的观念仍会促使部分大学生进行借贷。

所有大学生都还过“债”七成500元以下

刷信用卡、借贷,此次调查也发现,所有大学生都曾背上了“债”。七成比例的学生月偿还金额最大为500元以下,其中近半数学生月偿还金额最大为500元。此外有22个学生曾经还过1500元以上。

这体现出大学生这一群体还款能力普遍较弱,所以更会倾向于选择还款周期较长、月还款额低的借贷产品。

怎么看“裸贷”?约1/4大学生认为平台合理

越来越多大学生进入金融消费市场,安全也让人担忧,尤其是大学生深陷“裸贷门”的新闻屡见不鲜。对此,九成的调查对象都表示,曾经接收到过金融诈骗的电话或者短信,大学校园的金融消费环境并不乐观。

而他们对于非银行金融机构借款的风险认识也不全面。虽然绝大多数学生对于向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态度比较谨慎。但也有很少部分调查对象认为基于其自身的还款能力及资信状况,不存在风险。

特别是对于“裸贷”,虽然大部分调查对象认识到了“裸贷”的违法性,认为这侵害了学生的隐私权。但是仍有24.8%的调查对象认为贷款平台的行为是正当合理的,是由于借贷学生缺乏还款能力,平台只是为了保证自己的贷款回收率。此外,还有5.9%的调查对象认为,如果个人隐私被曝光,学生应该风险自担。由此可见,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仍需加强。

针对调查结果,南京市消协发出消费建议。大学生需要加强金融相关知识教育,注意防范金融诈骗,不随便告知他人个人信息,不点击来源不明的链接。学校也应当要加强对校园内部环境的监管。此外,相关部门目前要加强对非银行金融机构借贷平台的监管,特别是对校园借贷平台的监管。

[责任编辑:myedi]

读完这篇文章后写点感想吧 你还可以 收藏 留以后再看

关于沭阳网 | 本网动态 | 联系方式 | 投稿荐稿 | 免责声明 | 广告投放 | 微信平台 | 意见反馈 | 删帖须知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手机站
Copyright © 2007-2018 0527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 苏ICP备17024489号-1 苏公网安备 32132202000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