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清明节还有10天。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个节日可能意味着假期、扫墓、踏青,以及传承。
家人之间传承的,不光是血脉,还有家族的故事,延续而来的家风,甚至,只有一家人才能理解的某些规矩。这些隐秘的言语过去只在家族成员之间口耳相传,鲜活却易碎。现在,腾讯大苏网打算将之公之于众。
3月31日晚7点,腾讯大苏网联合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主办的《独家开讲》上线。第一批开讲的五个家庭,将带来他们的秘史和家风,从最微小的切口开始,解剖一个民族的痛苦和复兴。
为什么要寻找家史和家风
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故事,你可能忽略了它,却不可能摆脱它。
有个朋友是山东人,为人豪爽,做事果断,却绝非一个好的商业伙伴。“从小就一直听爷爷说,不要经商。这样的观念可能已经烙在骨子里了,所以我一直不敢投资,但求安稳。”一次酒后,他苦笑着说,“后来我才知道,之所以有这样的规矩,是因为我曾祖父年轻时经商失败,家道中落。”
这是一段遥远的往事。
朋友的曾祖父曾是布商,民国时常年从山东往辽东贩布,起先,天下还算太平,商路安稳,生意稳中有赚。20世纪30年代,日本占领东北,一开始,只是生意越来越难做,后来,日军派军舰巡弋渤海,用机枪和火炮阻拦闯关东的中国船只。最后一次出海快到辽东时,朋友的曾祖父遇到日本军舰,货船被炸沉,他只身逃生。从此家道败落,一蹶不振。此后,他告诫子孙,“不许经商”。
近百年前的往事,已经面目模糊且疑点颇多。但这并不影响它依然影响着现在。
这正是腾讯大苏网《独家开讲》的初衷:我们寻找一段段散落在时光里的家族史,将它拼凑起来,记录下来,传播给更多人知道。这不光是为了传递一段段精彩的故事,还想寻找家庭、城市乃至民族的文化根源。
家史、家风、家训,这些绝不会写在历史书上,却远比任何文字记载都生动有趣。普通人的家族史,背后就是民族历史。
朋友家道中落的故事背后,是闯关东与日军侵华这样的历史。再往深处挖,还有小资产阶级的兴起与衰落,机织布对中国土布的冲击,日本移民东北争夺土地。
你看,比起历史书上枯燥的概念,家族史有趣多了。
这些家史和家风,有趣又有料
黄璧坤已经86岁了,她在南京生活了65年,口音里却依然带着点儿广东味。她是十三个兄弟姐妹中仅存于世的一个,身体也不太好,却执意要参与《独家开讲》,她想讲一下自己的父亲,一个曾参与过公车上书的清朝举子;南京人徐彩平也想讲讲自己的舅舅,她觉得,电视剧《北平无战事》主角方孟敖的原型,就是自己素未谋面的舅舅,他们一样帅,一样理想主义,但舅舅却没有电视剧里那么好的运气;22岁的周曼,在准备开讲的过程中,重新认识了自己的爷爷,原来他也曾年轻过,也曾有自己的担当,有自己的生活;45岁的吕清芳也来了,直到醉心学术的父亲去世,她才与他和解,这让她后悔不已;很多人知道南京有个胡家花园,却很少有人认识胡维辛,不过,正是这位个子不高的南京人,以一己之力参与了这座私家园林的重建——他正是胡家的第六代传人,这个家族已经在南京待了150多年,见证了这座城市的过往和现在。
腾讯大苏网从尽可能多的家族故事里,找到了这样的五个。
故事各不相同,它们只有一个共同点——绝不宏大叙事,只是娓娓道来。
当然,《独家开讲》绝非只有故事,这里有五个家族的家风家训,其中包含着家族兴衰的秘密;这里还有寻找家族史的方法论,来自江苏省口述历史研究会的专家会从最基本的寻找线索开始,教你如何发现并记录自己的家史、家风和家训。
时间一天天过去,历史正在远去,我们在电影里、课本上看到历史,但转头即忘。我们需要更鲜活,更贴近的历史。是时候做些什么了,找爷爷奶奶聊聊天,听听那时他们的爱情。找外公外婆聊聊天,听听战争与和平,繁荣与饥荒。
3月31日晚7点,《独家开讲》上线,感谢江苏省档案局、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东南大学、南京旅游职业学院、中共秦淮区委宣传部、江苏省口述历史研究会特别支持,让普通人有机会讲述自己的家史和家风,如果你有故事,也欢迎你告诉我们。我们愿意倾听、记录,并将之传播给更多人。
又是一年清明节,我们怀念故人、往事、旧时,也总算开始拯救一些易于消逝的家史和家风,我们用另一种方式来纪念。纪念跌宕历史中的普通人,纪念命运洪流中的小事,纪念渐渐被忘却的教导和格言。
读完这篇文章后写点感想吧 你还可以 收藏 留以后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