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杰出女科学家鲍哲南:南京是我起飞的地方

江苏要闻新华报业网2017-04-27 09:25
穿越到手机

微信扫一扫 分享更精彩

举报与纠错 打印本文

鲍哲南教授步行到斯坦福大学化学工程系大楼时,是美国当地时间3月29日上午8点50分,斯坦福大学繁花盛开,树木葱蓊,已然是炽烈而充沛的盛夏景象。

在金陵中学读书时就是长跑健将、如今每天步行一小时上下班被称为斯坦福大学“走路英雄”的鲍哲南教授,脚着球鞋步履轻盈而优雅,在楼下看到正在等候的记者,几乎是瞬间,直觉告诉她:这是从家乡南京远道而来采访她的家乡人。

她绽放笑容。腼腆又真诚的笑容,和当年她在金陵中学与同学合影照上并无区别。时光倏忽流转,这位美丽女性攀登在科学的金字塔尖,展现华人智慧与勤奋的风采,抒发“科学造福人类”的终极情怀。而无论飞得多高,在谦逊的鲍哲南心里:“南京是我起飞的地方。”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带领团队开发出柔性人造皮肤

话题从她刚刚从巴黎领回的大奖开始:3月23日晚,鲍哲南出席巴黎2017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颁奖典礼,她和另外4位女科学家获得这一奖项。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鲍哲南:南京是我起飞的地方

在办公室,鲍哲南给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看在巴黎领取的“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杯。

鲍哲南告诉记者一个细节,“我准备了两套礼服,蓝色和红色。我问同获奖的女科学家们,我选哪个颜色?她们不约而同地指着红色这款:红色,当然是中国红!”

“鲍哲南教授领导的团队开发出一种能够感知压力并与大脑沟通的柔性人造皮肤,也许有一天会帮助用假肢生活的人获得真实触感。”领奖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如是评价。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鲍哲南:南京是我起飞的地方

在鲍哲南办公室,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见到她获得的“美国工程院院士”的证书,而低调的她则随意把它放在书柜的一角。

何为人造皮肤?鲍哲南教授用形象的语言向记者解释。“一只苍蝇或蝴蝶停在脸上,轻微的触感会让人类马上有所察觉。要想让人造皮肤也拥有这样的灵敏度,这不是天方夜谭。我们的团队花了将近三年的实验,研制出了具有超强灵敏度的人造皮肤,它由敏感度极高的电子感器所组成,当感应器连成一片时,就如同‘皮肤’。”

在鲍哲南看来,这种模拟人类皮肤的柔软塑料电子传感器件——人工电子皮肤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有望在假肢、机器人、手机和电脑的触摸式显示屏、汽车安全和医疗器械等诸多方面获得广泛应用。有了灵敏的‘触觉’,未来的假肢会更像病人本来的肢体;驾驶的方向盘如果安置了触觉传感器,驾驶员很累没有扶住方向盘的时候,方向盘可以自动感知发出提醒,这样也能减少交通事故。”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鲍哲南:南京是我起飞的地方

鲍哲南教授在她斯坦福大学的实验室,她的团队来自世界各地,她称她选择最好的专业人才。

感恩父母科学启蒙:大胆假设踏实求证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8分钟获奖感言里,向世界分享了什么?鲍哲南说,首先感谢父母对我的科学启蒙。“我的父母对我影响很大,父母从不对我说: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但他们会启发我对科学的兴趣。”

鲍哲南1970年出生于南京,父亲鲍希茂、母亲陈慧兰分别是南京大学物理系和化学系的教授。1987年,毕业于金陵中学的鲍哲南考取南京大学化学系,大三时全家移居美国,进入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学习,后被芝加哥大学破格录取为研究生。“父母总是工作很忙,但他们一定会抽出时间陪伴我和姐姐,记忆里,从来没有感觉在需要父母的时候他们不在。夏天,父亲带我去玄武湖玩,我当时在吃冰棍,父亲问我,冰棍落到水里是会浮起来还是沉下去?我想当然回答:肯定会沉下去。父亲就鼓励我自己验证一下。我把冰棍扔到水里,看到冰棍分明是浮在水面!为什么?父亲笑而不答,让我自己去研究,我后来才搞清楚,原来冰的密度比水小。”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鲍哲南:南京是我起飞的地方

鲍哲南教授办公室的一角。

“很幸运,父母能够从小启发我的科学思维:大胆假设、踏实求证。这终生受益。我现在自己有孩子,更能体会到父母的良苦用心。我也这样教育我的小孩、激发我的学生的科研热情。”

鲍哲南告诉记者,有限的8分钟演讲中,也真诚致谢团队中的所有成员:“感谢我的团队中的学生和合作者,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和种族,不同的人的专业和专长结合起来,才可以使团队做到今天的成绩。”

对高分子化学的兴趣,始于南大实验室

南京是我起飞的地方。鲍哲南对记者说,“对高分子化学的兴趣,最初始于南京大学薛奇教授的实验室。”

鲍哲南1987年进入了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在这里她接受了关键的基础课程学习。凭借着在实验课上的出色表现,鲍哲南在大二暑期时进入薛奇老师的科研实验室,薛教授在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方向是高分子复合材料。

“薛老师非常和善,引导我去做实验。我记得第一次接触到高分子的化学材料,实验结果产生了一个粘稠的东西,我觉得非常有意思,因为这使得化学在我眼前不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我可以想象它可以用在橡胶或者生物工程上,第一次感觉到,高分子化学特别有趣,第一次感觉科学研究直接与日常生活有交集。”

1990年鲍哲南来到了美国,她一边在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学习,一边打两份工维持生计。她用20天的时间复习了GRE考试,并考出了令人惊异的分数。芝加哥大学的研究生录取委员会,看了她本科三年在南大的优异成绩后,决定破格录取她为研究生。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鲍哲南:南京是我起飞的地方

鲍哲南选择了华裔高分子化学家于鲁平为导师。她接触到了学科交叉领域最前沿的研究,1995年取得了博士学位。同年她申请贝尔实验室的博士后。答辩委员会的教授在第二天告诉她“我们接受你了”,并且免掉读博士后的过程,直接聘请她做研究人员,这是贝尔实验室历史上少有的。

她省去了做博士后的两年时间,直接进入了这个领域的最高殿堂。在贝尔实验室的八年中,鲍哲南先后成为首席研究员、杰出研究员,在其领域创造了许多世界第一。

淡定从容,自然而然凭兴趣做事

2004年她起执教于斯坦福大学化学工程系。2010年9月,国际著名学术杂志《自然材料》上发布了一篇文章,公布了鲍哲南和研究小组的最新成果——一种能够感知微小压力的人造皮肤。鲍哲南入选全球顶尖100材料科学家名人堂榜单。2016年初,鲍哲南当选美国工程院院士。

在鲍哲南的办公室里,记者看到,美国工程院院士的证书,被低调的她放在书柜最下面不起眼的角落,而她的学生为她制作的萌萌的手绘却被她“高调”地挂在墙上,放在书柜显眼的地方,而她和家人的合影,则在她的办公桌上陪伴她的忙碌时光。她告诉记者,尽管很忙,但是坚持每天早晨5点起床为家人做早餐。在鲍哲南心目中,“家庭和工作都很重要,所以要平衡。”

过去曾有报道说她直陈梦想:“当然是得诺奖”,见了面,问到鲍哲南教授,才明白这是个误会。她坦言,“我从来没有把得诺贝尔作为做学术的目标,如果说做学术为了一个荣誉,一个奖励,那会很辛苦。我觉得做一件事情,按照自己的兴趣,会做得开心,最后也会觉得很有价值。回看自己的经历,我都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然后不知不觉接触一些人,这些人这些经历使我有一些兴趣,然后随着兴趣一步步、自然而然地往前走。”

“看”到中学老师和同学,眼眶泛泪

从第一声问候起,与鲍哲南教授的访谈里就充满了浓郁的乡情。

鲍哲南曾就读于南京十中(现金陵中学),中学时代的她就对理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养成了勤于动脑、勤于动手的习惯,这为她在科学道路上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鲍哲南:南京是我起飞的地方

金陵中学读书时与同学合影,居中者为鲍哲南。

鲍哲南就读金陵中学时,王余健老师教她英语,在王老师的印象中,“鲍哲南很沉静,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是做学问的料。”鲍哲南的化学老师何国芳回忆,鲍哲南性格内敛,并不是很活跃,但是体育成绩很好,擅长长跑,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

鲍哲南看到制作成视频的母校金陵中学师生的回忆和问候,惊喜中带着岁月如潮汐般涌来的感慨,看到这些遥远而熟悉的面孔,不假思索就报出了短片中老师和同学的名字,当年在同一个学习小组里的同学马劲松。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鲍哲南:南京是我起飞的地方

金陵中学读书时,鲍哲南给同学的留言。

马劲松回忆起鲍哲南开学时向大家做自我介绍的场景:“我叫鲍哲南,哲学的哲,因为我的父母希望我有智慧。而南是南京的南,因为我出生在南京。”马同学感慨得说,“鲍哲南人如与其名,就是当年我们男生心目中的智慧女神。”

看到这里,鲍教授眼眶里泛着莹莹泪光,她说非常怀念当年在南京生活的岁月。“何老师讲话的背景是在化学实验室前,我记得,当时我们做实验室在一个很老的楼里,当时的实验室很小,现在的实验室真漂亮!”

鲍哲南的高中同学廖杰,展示当年鲍哲南给班上同学题写的毕业赠言和给好友画的卡通漫画,字里行间流露出她的成熟大气,笔画间掩藏不住少女时代的真诚可爱。同学们在视频里对大洋彼岸的鲍哲南发出邀请:“你看,春天的金陵中学的长廊开满鲜花,欢迎你回母校看看,一起回忆当年的美好时光!”

记者在她的办公室为她拍摄视频带回南京,鲍哲南对着镜头隔空向母校的老师同学问好:“何老师王老师,很高兴在视频上又见到你们,让我又回想起很多在当时在中学时候的情景!这么多年了,很高兴看到老师,也很感动老师所说的话,也很高兴看到现在金陵中学有这么大的变化!很高兴看到老师和同学们和老照片,让我想起在中学很多美好的记忆,下一次回南京的时候,我一定去拜访老师和同学,一起回想以前美好的记忆。”鲍哲南几乎是一口气说完,她看着记者拍摄视频的镜头,仿佛又回到了青春起飞的岁月。

乡音未改,家乡的味道最难忘

春天的斯坦福校园很美,从鲍哲南的办公室望向窗外,树木和繁花就在窗户里成为一帧水彩画。

而在鲍哲南记忆里,南京的春天也很美。“梅花山、中山陵的梧桐大道很难忘,常常回忆起。每次回南京都会去夫子庙吃小吃,盐水鸭和鸭血粉丝汤,全世界哪里的小吃都没有南京的好吃。这是南京的味道,家乡的味道。”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鲍哲南:南京是我起飞的地方

低调的鲍哲南教授给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分享她的全家福,她说,家庭和事业一样重要。

在美国生活了近30年,谈起家乡,鲍哲南乡情浓郁,当记者问到她还会不会用南京话向家乡人问好,鲍教授话锋一转,冒出了地道的南京话:“我是蓝鲸人,当然会讲蓝鲸话”。鲍哲南说,她的姐姐如今也在美国工作,姐妹之间平时还是用南京话交流。

鲍哲南的乡情,不仅体现在乡音上,更体现在江苏的发展关注和期许上。几乎每年都会回国,也会回江苏参加学术会议和交流,她得知江苏科技创新能力连续八年在中国排在第一位,非常自豪。这位从南京走出来的这位女科学家,与南京大学和江苏很多研究机构都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在她的团队里,就有多位来自江苏的博士生,是她得力的科研助手。

她认为,江苏省对于科技创新的重视是十分可贵。“未来,科技造福人类的速度和深度都将超过以往任何时期。科技创新在发展中的引擎作用太明显,科技创新型人才太可贵,贝尔实验室的宗旨是‘招世界上最专业的人’,这对我影响很大,目前我的团队就是要招最好的学生,最好的博士后。”

在化学工程领域,鲍哲南是一块金字招牌,很多科研基金和经费都是冲着她的研究而来的,美国几家科技企业旗下的科研基金已为鲍哲南的研发项目投入了数百万美元。“对于科技公司,我只想做创始人,目的是把科研成果真正转化到服务大众,而不是让它们仅仅停留在实验室。我会寻求最好的商业合作者,这样,我就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和教学上。”

寄语家乡:祝福江苏的发展更上层楼

身在天涯,心在咫尺。鲍哲南收到江苏发展大会组委会发出的邀请函,她也非常高兴5月20日江苏发展大会在南京的召开,“我很期待,也有些遗憾,因为那个时间已经被两年前的一个计划占据了。”她表示会通过新闻和网络关注盛会,“这是江苏人的一次盛会,我是江苏人一定会关注!”

她也请记者带去对江苏发展的寄语:“大家好,我是鲍哲南,我是南京人,在江苏南京长大,南京大学是我的母校,金陵中学也是我的母校,现在在斯坦福大学任教。祝贺江苏发展大会的召开,也祝大家好,也祝福江苏的发展更上一层楼!”

2018年,新华日报将迎来80华诞,鲍哲南听闻此,欣然提笔提前为新华日报的“80”岁生日题词:“我是鲍哲南,毕业于南京大学、新华日报历史悠久,是中国报史中的‘老字号’,也是报业的排头兵。恭祝新华日报八十华诞!祝福历史悠久的新华日报焕发新的活力,更上层楼!”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鲍哲南:南京是我起飞的地方

3月29日,鲍哲南教授在斯坦福大学化学工程系接受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的采访。

【记者手记】

自然而然的魅力

对鲍哲南的采访,从一开始就有着浓郁的乡情。这位“世界杰出女科学家”,见到来自家乡的记者,亲切而随意。她很贴心地先给一个房间的柜子钥匙给记者:“把身上背的包寄存在里面,然后就可以很随意在我的实验室多转转。”乡情之外,她的举手投足之间,有着科学家的睿智,更有着一种随意的美。

在美国近30年,鲍哲南教授的言语之间,带着自然而言的美音,“YEAH”常常成为尾音;但是,说到家乡,她立刻娴熟地说起南京话,毫无违和感。看到久违的母校和师友,她的感动又自然而言流露,自然而言。

在她的办公室,美国工程院院士的证书很随意而低调地放置在书柜的最下面,甚至都蒙上了灰尘,记者看到,她不好意思地拭去灰尘,抱在胸前照一张照片,继续放在书柜下。而她的办公室最显眼的位置,则高调地悬挂着学生绘制给她的手绘,她的漫画,一棵树,树上寓意桃李满天下,也寓意科学的种子生根发芽——她喜欢这种情谊和自然而言的瓜熟蒂落。还有她的家人的合影,“不管多忙多累,我每天早晨5点起床给家人做早饭,这是我陪伴他们的时间和方式;我的爱人,嗯,他会教我平衡工作与生活。我的孩子,每年有外出的国际会议,会和家人一起去,会议结束后转转,算是放松心情。”她喜欢这些,就像她身为世界杰出女科学家,也执着地爱美:早晨穿着球鞋步行到学校,到了办公室则换上高跟鞋,美美地,保持忙碌中的优雅。

所以,她听说有媒体报道她“我的梦想是拿诺贝尔奖”十分惊讶,“哦,我不会把得奖作为学术的方向,那样太刻意也太累,我一直以来是凭兴趣,自然而言、一步一步往下走……那样,更有价值,对人类的价值,对自我的价值。”所以,她创办创投公司,也只希望做创始人,将科研转化为造福人类的成果,那样自己可以抽出更多时间继续做喜欢的科研和教学。如今和家乡的科研合作,也是自然而言,双方有技术交流的平台和契机,相信今后也会有更多。

“感恩父母对我的科学启蒙,他们从来不对我说,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但是从生活小事对我启发:大胆假设踏实求证;金陵中学的老师和同学们,‘见’到你们的视频我太高兴了,希望能回到母校和你们共叙当年时光;南京大学化学系的薛奇老师太nice,大三前的那个暑假在他的实验室,我第一次对高分子化学有了浓厚兴趣……南京,是我起飞的地方。江苏,希望你的发展更上层楼。”

这些,是鲍哲南对江苏的寄语,回忆起一路走来的学术经历,她总结为“自然而然”:“一路走来,似乎很顺利,但是每到重要的节点,我都问自己:兴趣是什么?就像当初到贝尔工作室,后来到斯坦福大学,都是顺应兴趣,一步一步踏实走下去。”她的这份乡情,也是浸润成长之路,自然延伸到大洋彼岸的科学殿堂

[责任编辑:沭阳吧]

读完这篇文章后写点感想吧 你还可以 收藏 留以后再看

热门推荐

关于沭阳网 | 本网动态 | 联系方式 | 投稿荐稿 | 免责声明 | 广告投放 | 微信平台 | 意见反馈 | 删帖须知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手机站
Copyright © 2007-2018 0527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 苏ICP备17024489号-1 苏公网安备 32132202000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