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盱眙大云山汉墓轰动一时。汉武帝哥哥江都王刘非,不仅尚武,还酷爱音乐。当时,陵墓中出土的一套编磬在考古史上独一无二。这套编磬泛着绿色,看上去和青白玉差不多,摸上去凉凉的。这是宋代以前就失传的中国玻璃制品。
2100多年前,汉代皇室用的编磬是如何制造的?它能敲打出什么样的音乐呢?昨天,在南京博物院为二期工程建设最佳合作伙伴颁奖礼上,一套刚复原成功的大云山汉墓编钟编磬出现在南博小剧场。专家拿起木槌,现场演奏了一段贝多芬《欢乐颂》,声音清脆悠扬。现代快报记者 胡玉梅
传说中的玉磬?
是中国古玻璃
4年多前,大云山汉墓出土的一套编磬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这套编磬一共22件,最大的一件长69厘米,重11.3公斤。当时,编磬已经碎裂,泛着淡淡的绿色,摸上去还凉凉的,大家都以为找到了史书中记载的“玉磬”。
南京博物院找到了中国人民大学东亚音乐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子初。王子初和清华大学的教授们把大云山出土的编磬进行了全面研究。“我们发现,是人造玉,并不是天然清玉。”给编磬拍CT的时候,专家们发现了有人工造成的气泡。说到底,是中国古玻璃。中国古玻璃发明于3000多年前的西周初年。在汉代,这种玻璃工艺被牢牢垄断在宫廷中,也就是说,只有皇家才能使用玻璃制品。在当时,玻璃比玉还贵重。
由于玻璃制作工艺一直被宫廷垄断,到宋代,中国玻璃就失传了。之前,河北满城汉墓、广州南越王墓等墓中,也曾出土过小件的玻璃制品,但这么大的玻璃制品,还是首次。这说明汉代的科技已经很发达,说明汉代玻璃制造业,规模很大。
花了4年半
复原了4套编钟编磬
现场,复原成功的编磬,看上去和青白玉也很像,摸上去有一股凉意。
中国古玻璃是如何制造的?王子初说,分析了铅钡玻璃的成分以后,大家都很震惊。因为,它的配方和青白玉真的很接近。为了复原铅钡玻璃的烧造工艺,他们进行了多次实验。
“越研究,发现越难。”首先,玻璃要呈现和玉一样的效果,要柔和光洁。在2100年前,这种效果用大量人造气泡来实现,而如今,只能借助现代化学乳浊剂来实现。
其次,中国古玻璃的成分,有非常高的腐蚀性。在坩埚里,当温度超过1000℃,它就会变成腐蚀性极大的液体,几乎可以想象出来的坩埚全都会被它“吃掉”,就连黄金制作的坩埚也会被“吃掉”。“最后,我们采用了耐高温的陶土坩埚,来熔炼古玻璃。”王子初说。
王子初说,他们花费了4年半时间,复原了4套大云山编钟编磬。但仍有很多科学问题需要解决,他希望将来申报国家课题,继续研究。
制造编磬的铅钡玻璃在汉代比玉还珍贵
大云山汉墓出土的这22件玻璃磬看起来像是青白玉,王子初团队经成分分析后发现,其制造材料并非玉。“材料中有大量气泡,说明这是人工合成材料,也叫铅钡玻璃,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玻璃。”王子初告诉记者,由于制造工艺难度极大,铅钡玻璃在汉代比玉还珍贵。铅钡玻璃当时还用来制造项链、钱币,都是小件,这套出土玻璃编磬中,最长的69厘米、重11.3公斤,非常罕见。
该团队经过研究后发现,铅钡玻璃可能是青铜器的副产品,“其成分大约是49%的二氧化硅、34%的氧化铅、15%的氧化钡。这种材料不仅坚硬沉重,还能发出悦耳的音乐,与石头编磬音色不相上下。”王子初说。
加入现代乳浊剂复原古代玻璃“玉色”
通过科学研究、化学分析、反复实验,王子初团队已经复原出了与出土原件基本一致的玻璃编磬。
王子初说,现在仍不能完全弄清当时烧制铅钡玻璃时的一些工艺,“当时的烧造工艺,使得这种材料能呈现出乳浊的、半透明的状态,我们在复制时,只能加入现代乳浊剂,才能让它呈现出玉的色泽。”
研究团队按照铅钡玻璃原有材料配比烧制发现,这些材料融化到1000摄氏度时,会变成腐蚀性极大的液体,只有白金能抗腐蚀,但用白金来制造熔炼它的坩埚造价极高,目前只能用抗高温的陶瓷制造坩埚。古人如何克服该困难,王子初暂时还没有答案。
玻璃编磬能演奏《欢乐颂》
昨天现场,记者听到王子初用复原玻璃编磬演奏了一曲《欢乐颂》,其音色与木琴极为相似。
常说中国传统音乐只有五音,而这套汉代乐器演奏的却是与西方音乐接轨的七音。王子初表示,七音并不是西方独有,宫、商、角、徵、羽、半徵、半商是中国最传统的音阶,只是到了汉代“独尊儒术”后,儒家认为半徵、半商是变音或偏音,是从外族传入的,正宗的中国音阶应是五音,儒家这套对音乐的观点一直影响到现在。
读完这篇文章后写点感想吧 你还可以 收藏 留以后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