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斗的五年】守正出新之美 “最美农业人”吴丹凤的故事

江苏要闻常州日报2017-06-12 18:12
穿越到手机

微信扫一扫 分享更精彩

举报与纠错 打印本文

吴丹凤是焦溪人,今年29岁。

【砥砺奋斗的五年】守正出新之美 “最美农业人”吴丹凤的故事

别看她个子不高,瘦瘦削削,她创办的常州市丹丹梨农业专业合作社却是风生水起,带领当地300多家果农增加了收入。尤其是以她名字命名的“丹丹梨”,让焦溪蜜梨走向大江南北,北至东北,南到广州、深圳,都有她的客户。

吴丹凤在大学学的是服装设计专业,2010年毕业后,先后做过证券公司客户经理、教育机构教师,最终选择了自主创业。

同龄人创业一般选择在城里,她却回到乡下种梨卖梨。吴丹凤有自己的想法,20年前,就是她爷爷把浙江的黄花梨引到焦溪的,通过嫁接技术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焦溪蜜梨。“爷爷、父亲都是梨农,自己算是焦溪蜜梨第三代传人吧。”吴丹凤说,“创业风险小”。

不过,她种梨与父辈们不一样。她说,自家的梨好吃,但在外人眼中,都差不多,价格也差不多。但实际上,是不一样的。有一段时间,大家感觉焦溪蜜梨不好吃了,是因为种植面积增加后良莠不分,影响了焦溪蜜梨的整体印象。

2014年1月,她注册了“焦溪丹丹梨”品牌。当年3月,千树万树梨花开之际,她又办起了“梨花节”,又是梨树下弹琴,又是网上直播,还要招待捧场来宾,一花就是几万元。这让母亲心疼不已,“还没赚钱就大把花钱,这些钱得卖多少梨才能挣回来啊!”

没想到,就是从这个有些乡土气息的梨花节开始,“丹丹梨”开始被大家接受了。

第一次梨花节,就来了100多人,很多还是有头有脸的老板,当天就预售了差不多1万箱,还有20多户来看热闹的梨农提出与吴丹凤合作;来年的梨花节,来客翻了1倍,预售翻了3倍,合作农户增加到50户。

眼见合作的农户越来越多,去年,吴丹凤索性成立了专业合作社,自己任社长。当年,合作农户达到300多家,全年销售8万多箱梨,销售额接近800万元。

农户多了,合作社却不能捡到篮里就是菜。她仔细研究过80后、90后消费习惯,在吃上,不怕贵的,就怕不好。因此,她对合作社农户“约法三章”,按统一标准“种好梨”,一是采用生物方法治虫,全程不施农药;二是不能用化肥,而是统一施农家肥,包括猪粪、鸡粪、羊粪,甚至是黄豆、豆饼等;三是降低每棵树的挂果量,多产大个头的上等品,而且采摘时间控制在8月2日前后。

合作社把梨子按规格分为3个等级,半斤以下的普通梨、半斤至1斤的精品梨和1斤以上的极品梨。由于价格悬殊,不同等级规格严格控制,比如,极品梨要求一律每个1斤以上,9两9也不行。

正是对自家梨子的自信,在“丹丹梨”的外包装上,她不仅印上自己采梨的照片,还印上了这样几句话:我叫吴丹凤,中国不仅有褚橙(褚时健)、柳桃(柳传志)、潘苹果(潘石屹),还有我们焦溪的“丹丹梨”。

去年是吴丹凤创业的第3年,“丹丹梨”销售大增,也带动了当地的批发价。2014年前,批发价是每斤1到2元,每亩地可以赚1万到1.5万元。去年,每斤最低批发价达到4元,每亩可以赚到2万到2.5万元。

对于未来, 吴丹凤很自信。她说,合作社已经与EMS、顺丰速递等达成了合作,她相信“丹丹梨”很快将成为中国的“梨中之王”。

[责任编辑:今日沭阳]

读完这篇文章后写点感想吧 你还可以 收藏 留以后再看

关于沭阳网 | 本网动态 | 联系方式 | 投稿荐稿 | 免责声明 | 广告投放 | 微信平台 | 意见反馈 | 删帖须知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手机站
Copyright © 2007-2018 0527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 苏ICP备17024489号-1 苏公网安备 32132202000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