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老城南、内秦淮河畔的秦淮区双塘街道高岗里社区,不仅有小马牛肉面、小李汤包等街知巷闻的美食,以及谢公祠、孝顺里、水斋庵这些具有老城南韵味的地名,更有一支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的“高岗里摇铃示警”巡逻队,每天晚上,一批退休老党员戴袖章、手拿摇铃走街串巷,义务巡逻34年,守护着社区的居民。交汇点·南京晨报记者 端木
巡逻一圈,要走两个半小时
“夜幕降临,关好门窗,锁好车辆,防火防盗,有事请拨打110。”晚饭后没多久,今年75岁的退休老党员朱庆午和68岁的老伴马喜兰,便戴好袖章,拿着小喇叭和手电筒下了楼,开始这一晚上的“摇铃”巡逻了。他们属于社区党委第一支部,被安排在每月的6号巡逻。晚上7点钟开始,朱庆午马喜兰先从集庆路开始走起,然后到殷高巷、水斋庵、谢公祠,最后再到孝顺里、荷花塘,途经16条街巷,几乎走遍社区的每个角落,一圈走下来起码要两个半小时。
朱庆午是土生土长的高岗里人,一辈子都生活在这里。“我们这个社区是完全开放式的,以老年人居多。退休后,我便向社区提出申请加入摇铃队,为社区更安全出一份力。”朱庆午加入摇铃队后,老伴马喜兰也跟着加入了,夫妻俩搭档巡逻,这一干就是14年。夫妻俩一边走一边跟街坊邻居打着招呼。朱庆午还告诉记者,他在巡逻队里面还不算年纪最大、时间最长的,很多退休老党员都积极加入晚间的摇铃巡逻,还有的老党员已经搬去了江宁居住,可每到他轮值的日子,都会早早回到高岗里,义务巡逻。
摇铃巡逻队已有34年历史,为治安立功不小
今年88岁的李秀英老人,是高岗里社区的老主任,在1983年成立的“高岗里摇铃示警”巡逻队,便是由她亲自带队的。“那个时候社区小街小巷多,且大部分是平房,居民家中时有失窃现象发生,社区因此成立了志愿者义务巡逻队,首创‘摇铃示警’服务,中央电视台都来报道过我们的事迹。”李秀英老人笑着说,自从摇铃示警以后,不仅居民的防范意识增强了,对不法分子也起到了很好的震慑作用,不仅制止过很多次疑似盗窃行为,还截获过小偷的赃物。
不仅保平安,还成了“民情意见箱”
“朱师傅,又巡逻啦,我跟你反映个事情,我们院落后面的下水道堵上了,你请社区的工作人员来看看。”“老何啊,你放心,我记在本子上,明天遇到社区张书记,就跟她反映,肯定会很快解决的。”在朱庆午随时带着的日志本上,除了记录每天巡逻的情况,还会记录一些居民请他们向社区反映的问题。
“水斋庵、荷花塘等一大片路灯不亮已有好几天,老百姓出行很不方便,也不安全;鸣羊街近城墙处,有人烧废品,气味难闻;荷花塘小学围墙危险,请进行修复”,对于居民向摇铃巡逻队反映的问题,高岗里社区书记张莺表示都会第一时间去解决。
张莺还介绍,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小铜铃已经换成了小喇叭,目前固定的志愿者人数为60人,每天安排两个人值班,都是义务巡逻。摇铃示警不仅保平安,还收集居民意见。接下来,社区还会安排一些年轻党员充实到摇铃示警巡逻队中来,一来是向这些无私奉献的老党员学习,二来也是多深入基层,倾听民声、了解民情,为居民办实事。
读完这篇文章后写点感想吧 你还可以 收藏 留以后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