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国际禁毒日”,今年禁毒日的主题是“青少年与合成毒品”,目前吸毒人员呈低龄化,合成毒品有泛滥的趋势。昨日,记者对无锡的禁毒工作进行了采访。
朋友说“这个很好玩”,她因好奇就吸上了
1995年出生的周玲,15岁那年因为朋友不停地向她宣传“这东西很好玩的”,经不住好奇的她,沾上了第一口毒品,那一年她因为吸毒被行政拘留10天,被罚款2000元。受到法律惩罚的她并没有走出毒品的泥沼,2012年1月的一天下午,无聊的周玲打电话约了两个“粉友”到家里玩,三人聊了一会天,周玲拿出冰毒和冰壶,三人轮流吸食。周玲和其中一个“粉友”很是投机,继续邀约对方一起吸食冰毒。2013年周玲又因为吸毒,被行政拘留14天。
因为容留他人吸毒,周玲被提起公诉。公诉人当庭教育她:“周玲犯罪时未满18周岁,年幼时父母离异,法律意识淡薄,结交了社会的不良人员接触毒品,希望能吸取本案的教训,也希望父亲能对你多加关心。”辩护律师也在与周玲的交谈中了解到,因为父母离异对周玲的生活造成了影响,她觉得心灵空虚便沾染上了毒品。周玲因犯容留他人吸毒罪,被滨湖区法院判处拘役3个月,缓刑6个月的处罚。
未成年吸毒者数量逐年增加,查出最小的只有14岁
无锡市禁毒委员会的数据统计,截至去年年底,无锡登记在册的全市吸毒人员绝对数同比上升6.78%,但增幅同比下降2.75%。其中,35岁以下的人员占38.57%。据了解,无锡查出的最小毒品吸食者只有14岁。无锡市公安局禁毒支队副支队长朱凌介绍,社会闲散人员、涉世未深的学校毕业生、娱乐场所从业人员,家庭功能缺失的人员,有过吸毒史正在戒毒的人员,这5类人群是容易吸毒的高危人员。青少年因为接受新鲜事物快,识别能力不够强,对待危害人类的毒品缺乏辨别力,而且正处在心理的叛逆期和成长的懵懂期,针对毒品入侵的防范力就较弱。而且因为毒品多是依附在聚会、派对之上,而刚好青少年的活动方式就喜好聚会、派对等集体形式,所以吸毒人员呈现低龄化趋势。
“家庭因素”是青少年涉毒主因
1993年出生的王超,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在家中排行老三的他最得宠。因为家人的溺爱,让这个就读于某职院的小年轻很是叛逆,经常逃课,结识了狐朋狗友,在朋友的带动下染上了毒瘾。家中经济条件一般,他又没有经济来源,为跟朋友一起吸毒,他索性铤而走险以贩养吸。2011年12月20日晚,他在旺庄卖出1克冰毒后,就被公安机关抓获。终因容留未成年人吸毒、贩卖毒品罪获刑8个月。
“家庭因素很重要。”朱凌说,家人的溺爱或家庭发生变故导致了家庭功能缺失,小孩子承受能力弱,涉世未深,很容易走上吸毒的道路。
无锡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对1148例吸毒人员的抽样检测中得到如下的数据,吸食毒品是受家人和同伴的影响的占27.35%,出于好奇因素的占21.5%,出于空虚无聊寻找消遣的和追求快感刺激的分别有19.25%和19.16%。由此可见,家庭环境和朋友环境是影响人员吸食毒品的主要因素。
防范关键在于坚决抵制“第一口”
对无锡1148例吸毒人员的抽样检测表明,第一次毒品来源有84%是由同伴提供的,还有11%是由熟人和亲友提供,只有7.14%来自黑市交易。
警方提醒:“吸毒一口,掉入虎口”,青少年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盲目追求享受,寻求刺激,赶时髦。不能听信毒品能治病,毒品能解脱烦恼和痛苦,毒品能给人带来快乐等各种花言巧语。不结交有吸毒、贩毒行为的人。如果发现亲朋好友及周围有吸、贩毒行为的人,要劝阻,要远离,并且应向公安机关报告。进歌舞厅要谨慎,决不吸食K粉等兴奋剂。如果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引诱、欺骗吸毒一次,要及时告知家人,并到医院戒治,不吸第二次。
九成毒品刑案中有合成毒品身影
据了解,在无锡,合成毒品占据市场主流。2013年,全市破获的毒品刑事案件,93.81%涉及合成毒品,其中破获的缴毒百克以上案件以贩运冰毒为主;查获滥用合成毒品违法人员占查获总数的84.82%。“常见的新型毒品是冰毒和K 粉。”禁毒民警介绍,新型毒品和传统毒品海洛因最大的区别是,海洛因通过种植罂粟作为原材料,然后收割,再进行提炼加工制成毒品,过程较复杂。新型毒品则无需种植,只要用一些化学原料,就可以合成,所以又叫“化学合成毒品”。
为避打击,合成毒品变身“糖果”和“饮料”
近日,有媒体报道江西九江警方在一家酒店查获60多包伪装成橙汁跳跳糖的新型毒品。此毒品遇水即溶,即冲即饮,与各种饮品混合后口味都不发生变化,甚至香味都相似。据了解,合成毒品有时会伪装成糖果、饮料等形式。比如,无锡警方曾查获的“神仙水”,其外包装看似一罐汽水,外面还有精美的包装设计,而打开里面其实就是液态的合成毒品,是冰毒和K粉的融合。
民警介绍,合成毒品会伪装成多种形式,有时候是“糖果”,有时候是“汽水”,有时候是“药盒”,但贩毒人员把合成毒品进行伪装,是为了逃避警方的打击,一般会出现在毒品运输流通环节,以及消费领域。毒品的消费群是一个隐蔽的圈子,不会轻易出现在校园等公众领域,家长们不用过分紧张。但是青少年交友一定要谨慎,不结交有吸毒、贩毒行为的人。(文中未成年人均为化名)
(记者 向往皓子)
读完这篇文章后写点感想吧 你还可以 收藏 留以后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