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车队启程送老人回家。
五塘村二段社区党总支书记谢文龙扶老人上车。
昨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同时也是“常回家看看”被列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以来首个小长假。
记者昨对部分社区养老院进行走访发现,由于是团圆的节日,不少子女都会赶到年迈的父母身边,一起吃个团圆饭。也有不少老人纷纷被儿女接回家团圆。
中秋节,老人们纷纷被接回家吃团圆饭
昨天,在玄武区天山路老年康复护理院,85岁的张杏泉老人说:“女儿住在三山街,前两天还来看过我,下午要把我接到她家里去一起过节。”张杏泉说到要到女儿家时,禁不住露出笑容。
祖堂山社会福利院位于江宁,昨天上午,院子里停满了车辆,进进出出的人很多。“今天一大早,就有很多子女开着车来接父母回家过节。”祖堂山社会福利院办公室负责人说,院里也希望子女能利用节假日过来陪老人聊一聊,带老人回家看一看,切实让老人感受到家的温暖。
“以前,家里没有车,来养老院一趟不容易,现在有车了,来看爷爷就方便了。”刚刚购车的曹阳告诉记者,他把爷爷接回家一起过节吃团圆饭,还要带爷爷去扬州逛逛。
不是每位老人中秋佳节都有亲人的陪伴,对于玄武区天山路老年康复护理院85岁的金永泉老人而言,他的中秋节就跟平常一样没有区别,在房间里看看报纸、电视,偶尔到走廊里走一走。
人口流动等因素致“常回家看看”难兑现
“中秋节孩子不回来,心里真不是滋味,但孩子也有难处,我们也能理解。”在秦淮区瑞金新村社区,69岁的王恒兰说,她儿子在一家军工研究所上班,常出差,有时在外地一呆就是半年,上个月又出差了,说是国庆后才能回来。
采访中,一些年轻人表示,并不是不想在中秋节回家,而是有时无法回家。在雨花台区一家电子企业上班的王元像往年一样加班,无法回河南老家陪伴父母。“一到节假日就更忙,我才工作3年,也不好意思请假,怕以后给领导留下坏印象。”王元说,他不是不想回家,而是不敢回家。
跟王元一样有纠结的人不在少数。在一家中学上班的赵丹说,现在中秋节只放假3天,家又在外地,回也不是,不回也不是,再说回家成本也太高了。
据了解,传统孝道的退化、人口流动等因素,确实使一些年轻人忽视了对老人的精神赡养。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一份研究显示,随着人们工作变动日益频繁,人口流动加速,家庭结构模式的小型化、核心化成为主流。子女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小家庭”,对老人的照顾则有所疏忽。
“常回家看看”,需多方合力促成
今年7月1日实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把“常回家看看”定为法条,规定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同月,我市就出现了老年人状告子女精神赡养的案件。家住六合区程桥的冯奶奶把儿子告上了法庭,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常看到儿孙。
不过,绝大多数老人表示,子女不常回家,或许真的有难处。不过,逢年过节,就是希望他们即使回不来,哪怕打个电话,也好有个安慰。
业内人士表示,“常回家看看”不仅要靠个人自觉和法律约束,政府和社会也应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让子女能够回得了家。如果要将“常回家看看”落到实处,就应该将“回家探亲”的权益落到实处,通过工会监督、法律保障等方式维护劳动者探亲休假权益。另外,应适当增加传统假期,比如清明节、中秋节的长度,让大家可更好地回家尽孝。
读完这篇文章后写点感想吧 你还可以 收藏 留以后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