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栖霞区迈皋桥老街上的违停车辆。本报记者 王成兵摄
停车一直是城市管理中的难题,市民苦于找不到地方停车,而管理方苦于屡禁不绝的占道违停。在大干一百天环境整治综合行动中,违停现象得到了较好遏制,然而,近日来,在背街小巷、小区周边,违停现象又回潮了,不少车辆又开始在慢车道、人行道等处见缝插“车”,随意停放。
我市交警、城管和住建部门提出,下一阶段还将继续加大对违停的处罚力度,同时考虑建设更多社会停车场,尝试智能化管理停车位等方法,引导有序停车,同时倡导市民绿色出行,共同解决违停这一顽疾。
一条支路停三排车 一排收费车位两排违停
前两天,家住宁海路附近的叶女士向本报信息热线投诉称,每天都有十几辆汽车违停在西桥两侧的道路上,有的停在道路北侧的禁停区内,有的停在道路南侧的人行道上。由于道路南侧的人行道紧邻收费泊位,这些违停车辆的车身常常会“侵占”收费泊位。这条支路上经常停满三排车,一排是收费停车位,另两排是违停。
停车收费员告诉记者,来这里停车的车主,都担心进车位时剐蹭到违停车辆,所以总有划线车位是空着的,违停车辆被贴单的却很少。
在三条巷,由于道路狭窄,没有划出专门的停车位,然而路两侧的违停车辆“源源不断”,不分早晚。在秦虹小区,饭店门前的人行道“自动”变成了停车位,服务员也成了停车“引导员”,中午和晚上,这里的人行道上横七竖八的车辆停得满满当当。
据了解,小区周边的违停现象多发生在夜间,白天的违停车辆则集中在商业区或学校周边,而在主次干道上的违停现象相对较少。
处罚度不够 停车供需矛盾依然突出
青奥前,各区交警部门、城管部门等全面加强主次干道、支路街巷的违停贴单的执法查处工作,并组织对严重影响道路通行的违停车辆进行清拖。据介绍,青奥会期间,秦淮区的月贴单量近8000张,鼓楼区和玄武区的月贴单量也都突破了6000张。然而9月以来,各区的贴单量都有减少,主要原因就是青奥会期间各区都增加了执法频次,而目前则回归常态。记者从各区停车设施管理中心了解到,在主城区的大部分街道,一位执法人员要管理近10条街巷,对违停车辆的查处常常“力不从心”。
除了执法力量不足,与主次干道相比,背街小巷的违停成本也相对较低,主次干道违停车辆会被贴“黄单”,罚款100元、记3分,而支路街巷违停一次只罚50元。
对此,城管部门提出,他们将优化人员配备,延长执法贴单的时间,对于重点路段加大执法密度。
处罚不够严苛是违停现象回潮的原因之一,更主要的是停车供需矛盾突出,尤其在人口密度高的商业区以及老旧小区周边。这些区域的市民停车需求量大,而停车资源又相对匮乏。在三条巷的路边,一位被处罚的车主他向记者解释,这里周围都是小区和单位,实在找不到停车位,要想找个正规泊位得到500米外的超市,而自己只想停个半小时办点事儿,不巧被贴了单子也就认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是目前违停车主的普遍心态。
重在源头疏导 车位要增更要引导绿色出行
要遏制违停回潮的现象,重在源头疏导。记者了解到,新街口街道里的北门桥、估衣廊等地曾经是违停现象突出的路段。不过,经过上一轮停车秩序整治后,街道停车管理站对所有道路停车泊位重新规划,并在可能发生违停的区域设置了物理隔离障碍栏,仅有公交车站点、道路进出口处等地有空位,大大降低了违停率。玄武区停车设施管理中心负责人称,有了这些措施,新街口街道的违停现象在全区是最少的。
增加停车位也是源头疏导的题中应有之义。市住建部门提出,未来要优化完善地下以及立体停车设施的建设规划,结合城中村、危旧房改造,主城5000平方米以下地块优先保障停车场等公共配套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停车设施建设的扶持政策正在制定当中。
此外,相关部门还在尝试推进相关软件的研发,进行停车智能化管理,让市民能够通过手机定位,了解到附近的停车位信息。
相关专家提出,还应该引导具备条件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错时停车,让全社会的车位得到合理利用。此外,更要引导市民树立绿色出行的理念,少开车,多乘坐公共交通,从根源上解决违停难题。 (本报记者 刘有仪 王馨)
读完这篇文章后写点感想吧 你还可以 收藏 留以后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