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门东历史街区开放后引来不少市民游玩。宋峤 摄
国庆黄金周里,南京旅游出现了一件怪事。上月底建成开放的南京老门东箍桶巷片区,引来众多市民和游客捧场,是长假里南京旅游的一大新热点。然而,不远处的另一个南京老城南改造“样板”项目熙南里街区,却是生意清淡寂寂无闻。这一冷一热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扬子晚报记者展开了调查采访。
老门东
每天能吸引上万人
9月2日中午,扬子晚报记者来到部分开放的老门东历史街区,汹涌的人潮让这里俨然有了夫子庙的错觉。
箍桶巷是这里修缮改造的示范片区,为了恢复历史原貌,这条街巷由原来的20米宽瘦身至15米,两侧修建起了仿古建筑。
老门东的运营公司请来了捏面人、做棉花糖的手艺人现场摆摊,锅贴、豆腐脑等南京特色小吃也在这开店,金陵刻经、提线木偶、南京白局一起现场展示。
“在这能找到些小时候南京的影子。”市民谢先生说,相比于新造的精致仿古建筑,边营、中营、三条营这些逼仄的小巷,更能勾起他的回忆。
这次老门东片区的改造,除了为箍桶巷瘦身外,其他小街巷被完整保留了下来。逛完了箍桶巷主街,不少游客开始流连小街巷,蒋百万故居和刚刚开发的文博单位——南京书画院、南京美术馆、老城南记忆馆成为热点。
熙南里
光鲜街区游客零落
位于中山南路与升州路交界的熙南里,却是截然相反的一个景象——偌大的街区里只有10来个人闲逛。
“这里一直这么冷清吗?”面对记者的询问,物业保安的回答是“一般都这样”。
据了解,熙南里街区2008年9月底开街,曾作为老城南保护的一大示范项目被高调推介,提出的“镶牙式改造”走红一时,但随即被文保权威批评为“满口假牙”。
“熙南里街区把原来的街巷格局和建筑风貌都完全改变了,和南京传统民居没有什么关系,是一个彻头彻尾失败的样板。”南京文史专家、南京市作协副主席薛冰说,这一街区紧靠着国家级文保单位甘熙故居,新建筑和甘熙故居之间要留有消防通道,但开发企业为了省面积多盖房子没有留。
此外,这一街区曾计划引进非遗传承人落户,但由于地处闹市区租金不菲,计划也早早落空。
钓鱼台
仿古建筑闲置数年
比起这两大“样板”项目,体量略小的钓鱼台沿河仿古建筑群更加凄惨。这里沿内秦淮河的一排仿古建筑大门紧闭,外侧白墙已经开始斑驳,装饰考究的仿古戏台,如今成了附近市民晒衣物被褥的晒台。周围百姓抱怨这个最光鲜的“烂尾工程”,“建好后就没见它开放过,真是浪费。”
据介绍,南京市秦淮区为了打造秦淮风光带,投资2个亿在钓鱼台和船板巷兴建了10栋仿古建筑,2011年竣工,但除了靠中华门头的几间房屋租给一家市属国资企业下属的文化交易中介,其余房屋闲置至今。船板巷的沿街仿古建筑,也是建好2年多一直闲置。“还不如当初就做绿地公园,给我们老百姓走走了。”一位居民说。
对此,南京文史专家、南京市作协副主席薛冰很无奈,“这一片原来是老的河房,在2009年就被大面积拆除,非常可惜。”这些仿古建筑是相关部门打造秦淮河西五华里计划的一部分,但这西五华里沿线至今没有贯通。
专家声音
街巷民居、原住民要兼顾
老门东箍桶巷片区的开放,只是揭开了这一大片区改造的一角,目前两侧还有大量地块在改造。
对于这一片区修缮成果,在业界和学界仍有不同的声音,存在着拆建过多的批评。国庆小长假的热闹,让建设单位暂时松了一口气。但十一小长假景区爆棚是普遍现象,业内人士表示,老门东街区修缮的效果如何,市民和游客买不买账,还要等一段时间再看,还要看其他片区的修缮效果。但熙南里这种全盘推倒重来的做法俨然已成为一个失败的范例。
“其他地方大多已经面目全非了,南捕厅的评事街那一块,是老城南最后一片可以代表南京民居风貌的地方了。”薛冰表示,目前这一名为南捕厅四期的项目正在进行动迁。他呼吁,希望有关部门在反思钓鱼台、熙南里和老门东改造的教训和经验的基础上,能把这最后一片老城南保护好。
他认为,摒弃大拆大建的做法,留下传统的街巷格局,对传统建筑进行原样保护,留下土生土长的原住民,只有兼顾这些方面,才能留下老城南活的历史。
读完这篇文章后写点感想吧 你还可以 收藏 留以后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