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你在南大食堂里撞见一个满头银发,异域风情的高个子老人,可要睁大眼睛看仔细了,因为,很有可能与你擦肩而过的是一位诺奖得主。根据此前与南大签署的约定,从本学期开始,每周二、周四晚6:30,2008年诺奖文学奖得主、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将作为一名南大教师,开设六周的公选课,第一次系统讲述他在中国大学的第一课《艺术与文化的多元阐释》。不过,诺奖得主的名头,还是在校园里引来轰动。昨晚,在南大仙林校区逸夫楼B105,慕名而来的学生甚至挤到了讲桌旁,茅盾文学奖得主毕飞宇、南大兼职教授也前来蹭课。
勒·克莱齐奥
出生于1940年,法国著名文学家,与莫迪亚诺、佩雷克并称为“法兰西三星”。代表作有《诉讼笔录》《寻金者》《罗德里格岛游记》。
2008年,他因为“将多元文化、人性和冒险精神融入创作,是一位善于创新、喜爱诗一般冒险和情感忘我的作家,在其作品里对游离于西方主流文明外和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性进行了探索”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2011年8月,克莱齐奥就受聘为南大名誉教授。
课堂火爆!
选修要靠“秒杀” 毕飞宇来“蹭课”
昨天下午5:30,南大法学系研一学生施雪莹来到仙林校区逸夫楼B105时,被现场火爆的阵势镇住了,“连讲台边都坐满了同学,不一会工夫,门口也被挤得水泄不通。”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诺奖得主开课,选课资格也玩“秒杀”,只有下手最快的前154名同学成功了。不过,这丝毫不妨碍更多的师生过来蹭课。在人群中,还有一位特殊的“学生”,茅盾文学奖得主、南大兼职教授毕飞宇。
晚上6:30,克莱齐奥穿着一身休闲装,面带笑容地走进教室,风度翩翩的他立即引来现场一阵热烈的掌声。
南大校长助理周宪教授走上讲台,热情地将克莱齐奥及其夫人介绍给大家。现场再次传出一片掌声。
“谢谢大家,希望通过这节课让大家了解艺术,了解自己。”简单的开场白之后,克莱齐奥直接切入主题。
他打开PPT,一边切换幻灯片,一边站在讲桌前讲解,和国内的大学老师授课没有什么差别,不过,上他的课,还是小有压力,很快,他就在黑板上写下五个问题:“你怎么看待艺术品;你怎么联系不同时间、不同地域的画?艺术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被感受到的?……”
克莱齐奥有些严肃地说,下次上课时,还会邀请8-10名同学上台讲解,大家一起来分享对这5个问题的看法。
现代快报记者留意到,“同行”毕飞宇也一脸严肃地正襟危坐,也不时跟身边的同学交流。
有些难度!
全英文授课 推荐了22本书
想上好这门课,难度可不小,除了全英文授课以外,克莱齐奥一口气开出了22本参考书目。在这份书单中,克莱齐奥还融入了自己的创作个性。他特意选入了几部女性主义作品。“在原始社会,女性才是真正的主人。”他和自己最钟爱的中国作家老舍一样,经常从女性的角度来叙述一个时代的图景。
为什么会向学生推荐这些书?“这些都是我自己喜欢的书。”
克莱齐奥说,这次来南京大学,主要讲文化,以及文学和艺术的关系,“不管是文学、戏剧还是绘画,对艺术学习都是有帮助的,不管是学习文学还是艺术,都要把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学习,学习一个地区的历史,一个地区人民的历史,想要理解艺术,就要把这些都考虑进去。”
- 上一页
- 1
读完这篇文章后写点感想吧 你还可以 收藏 留以后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