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池子里泡完了,澡友们聚到一起就能聊上大半天。
天气转凉,在公共浴室里洗上一把热水澡,恐怕是很多南京人的回忆。近几年来,可供老南京们搓背泡澡的老池子却越来越少。县府街上的国营龙池浴室就是六合唯一一家号称有着百年历史的浴室。在这里,关于老六合人的记忆都能找到。
这浴室已有100多年历史
青石板铺就的县府老街上,弄堂不长,从这头能看到那头。传说中的老池子就在这巷子深处,门堂前有块石头,上面隐约可见几个楷体字:“国营龙池浴室”。
现在经营双兴堂的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六合人,叫杨有峰。记者见到杨有峰的时候,他刚从澡堂子里泡了一个舒舒服服的澡出来。“下午要是不忙我也会泡上一会儿,聊聊天、醒醒脑子。”纯正的六合话从杨有峰嘴里说出来,透着一股子憨劲儿。
“说起这个浴室啊,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在1904年,一个龙池人开的,所以叫龙池浴室”。50岁的杨有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时候曾是这家澡堂的跑堂小二,泡泡水端个茶什么的。直到2001年,澡堂子被卖了,他便跟着下了岗。杨有峰想到自己干惯了跑堂的,其他啥活儿都干不了,一狠心,就东拼西凑地借来40万,又把龙池浴室给买了回来。
“这里的物件几十年来都没有变过,一百年前怎么洗的,想着还是这么洗。特别是那口地锅,烧了百来年了。”杨有峰带着记者绕到澡堂后头,指着一处灶膛说着,“这是头锅,头锅水也就是开水。”头锅上头盖着一层板子,倒成了现成的“桑拿板”,几个澡友正悠闲地躺在上面“汗蒸”。头锅水通过地下暗道来到二锅,三锅,供洗浴者使用。
八块钱就够泡上一整天的
撩开厚重的帘子,顺着长廊一路向前,周围是斑驳的墙面、泛黄的瓷砖、颇有意境的旧式沙发,热气腾腾的澡池和炭火明灭的大炉子,当然,还有一些光着身子在雾气缭绕中来回穿梭的澡友。
在这里,只要花上八元的浴资,就能悠闲地泡上一整天。而这其中,客人大多是40岁以上的老人,池子里,汤客们不爱多聊什么,各自沉浸其中。
龙池浴室里的搓背师傅都是些有着“独家”手艺的老师傅,朱仲名就是最有名气的一个,常有熟客点着名地找过来,使了30多年的搓澡布,他说闭上眼睛也能干活。
“清末的时候擦背有个口诀,叫108把,现在差不多都失传了。我倒是还记得些‘招式’”说着,朱师傅把毛巾在水中先过一遍,拧干后,紧实地裹在手上,开始表演起来,惹得汤客们一阵哄笑。
就算拆迁 也要继续开下去
据杨有峰介绍,龙池浴室每天接待的浴客在一百到两百人次。“没想过赚太多钱”,而说到澡堂子的未来,他有些忧虑,“听不少人在传,这一带就快拆了。那些老顾客们可怎么办哟。”
80多岁的常大爷就是龙池浴室的老顾客,细细算来,也光顾了70多年。常大爷说,他从几岁开始就在这里洗澡了,从没换过地儿。“现在不比以前,解放前才热闹呢,那时候县府街这一带是整个六合的中心地带,澡堂子里卖五香蛋的、臭干、花生、什么都有。洗完澡会饿,吃点花生和朋友聊聊天,别提多舒坦了。”
听说这附近可能要拆,常大爷的眉头就紧皱了起来。“希望是别拆,这个澡堂子规规矩矩的,现在上哪儿都找不着烧地锅的澡堂子了,蒸汽的那种我们洗不惯,一定要泡一汤地锅水才舒坦。”常大爷说,在这里泡了一辈子澡的人,谁也舍不得这里被拆。
比起澡友,杨有峰更加不愿意看到龙池浴室有一天被拆没了。“龙池浴室不能和现代建筑相比,这里有我们六合人的记忆,也有我的心血,要是真的拆了,老人们就又少了一件念想,太可惜了。”话音未落地,杨有峰接上来说,“有人劝我早点转手,我不会转,也不准备升级。像这样的老澡堂子能留一家是一家,不求赚钱,图的是老客间的感情。”他说,如果真的到了要拆的那一天,他就把澡堂的每一寸都量量清楚,再重建一家。他表示,有生之年,都会一直经营下去。
(通讯员 尤瑜 金陵晚报记者 陈岑 )
读完这篇文章后写点感想吧 你还可以 收藏 留以后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