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买个东西,钱汇出了卖家却玩起了失踪;陌生人加个微信,然而,支付宝里的资金却不翼而飞;网上拜师炒股,“师傅”拿到资金后玩消失……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在为人们提供无限商机和便利生活的同时,也被许多不法之徒看中,伸出了黑手,各类网络诈骗也层出不穷。据不完全统计,在过去一年,苏州接报涉及的网络诈骗案件达到了数千起。网络诈骗何时不再搅乱我们的生活?作为市民,又该如何防范和应对?记者展开了调查。
购物类骗局
加个微信却来了木马程序
案例:2013年8月4日晚上10点左右,经营网店的张先生接到阿里旺旺的一个用户发来的信息,称要购买家具,随后对方称需要用手机接收购买清单,通过旺旺发送了一个二维码让张先生扫描加其为微信好友。张先生用自己的安卓手机扫描后跳出安装提示,他当时没有在意内容就点击了确认。然而,他并未加到对方微信,且对方旺旺也迅速下线。直到第二天,张先生才发现支付宝账户(与手机绑定)内的49812.01元被人转走。警方通过调查发现,原来张先生手机被嫌疑人植入了手机木马,该木马启动后,从手机系统后台拦截短信,并转发至指定手机号码(受害人手机自木马启动后接收不到短信)。嫌疑人据此修改支付宝账户密码并转走账户内资金。经过大量前期侦查,苏州警方在广东和贵州成功将嫌疑人梁某和高某抓获。经审查,从今年3、4月份起,高某以盈利为目的,先后多次制作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程序贩卖给梁某等人,实施了多起诈骗。
拆招:这是近期发生的最新网络诈骗案件。用扫描加微信方式,在受害人手机里植入木马程序,进而获取受害人的支付宝账户信息,此后进行修改支付宝账户密码并转走账户内资金。这类骗局属于高科技骗局。对于任何好友发来的不明链接或图片,都不能轻易点击,以免被不法分子在手机中植入木马程序。
二手汽车骗局
案例:今年4月,市民李先生想购买一辆二手汽车,听说网上二手车很多,而且便宜,于是他也想利用网络的便利和海量信息淘一辆二手车。经过一番搜寻,他在网上看到挂牌8万余元的一辆进口汽车很是中意,经过反复考虑,他决定跟对方交易,按照对方所留的联系方式下了订单。然而,在接下来的交易过程中,他却一步一步被骗子以运输费、保证金、手续费和购车款为名,以及他迫切追回前面已经支付款项的心理,总计被对方骗走整整20万元,结果连车影都没有看到。
拆招:开办虚假购物网站,发布虚假商品信息,低价出售各类商品,骗取被害人银行汇款。这是网络购物诈骗的老套手法。这一骗局最大的特点是,出售的商品诱惑力强,远远低于市场价,骗取的网民范围大。此类作案方式虽然陈旧,但易上当人群众多。
违禁品诱惑骗局
案例:前不久,苏州市公安局网警支队民警在工作中发现,苏州一网民在其QQ空间和个人博客中张贴出售“国家英语四级考试答案”的信息。民警立即展开调查,在市区一网吧内将嫌疑人王某抓获。经审查,犯罪嫌疑人王某根本没有所谓的国家英语四级考试答案,他发布该虚假信息的目的是以此为噱头,骗取网民钱财,在民警抓获前,他已成功骗得数千元。
拆招:开办网站、或在网络空间发布出售违禁品信息,如假文凭、考试答案,甚至是枪支、毒品等非法物品,骗取银行汇款。犯罪分子故作神秘,利用少数网民投机取巧等不良心理,大肆骗取钱财。哪怕被骗后,受害人往往是哑巴吃黄连,绝大多数不敢报案,不但可以长期行骗,被发现后因为缺少证据以及报案材料也很难得到法律严惩。
充值卡充值骗局
案例:上个月,家住市区的陈女士,在淘宝网上向一卖家购买电话卡充值,发现该卖家所出售的电话充值卡较市面上更为便宜,便向该卖家提供的一个网上电话充值平台进行了电话充值,一次性交易金额总计1万余元,用来赚取充值差额。交易成功后,陈女士尝到了甜头。过了不久,她再次通过网银向该卖家汇款7.5万元用于购买电话充值卡,待成功付款后,该卖家立即不知去向,所有网上网下联系全部中断,充值平台也关闭了,其淘宝账号也因被其他商家举报被淘宝网封掉。陈女士这才发现上当受骗。
拆招:犯罪分子首先利用品质优良的商品和服务骗取被害人的信任,然后消失于网络。犯罪分子先获得被害人的信任,放长线钓大鱼,诈骗周期较长,让很多网上交易者很难防备,是这类骗局的最大特点。
网络陷阱类诈骗
虚假服务和稀缺信息资源
为诱饵诱人上钩
案例:前不久,市民周师傅退休在家。闲着无事,听同事说,现在可以买点股票,于是他动心了。之前从来没有炒过股,没有经验怎么办?他想到了在网上找一名师傅教教自己。在看到所谓上海某某证券有限公司一长串的专家能手名单和“优秀成绩”后,周师傅十分放心地把自己的积蓄交给对方帮助打理,满心欢喜地等着高额利润回报,先后被对方以入会费、保证金、股金等名义骗取人民币50多万元。
拆招:骗子在互联网上发布虚假网络服务信息,提供特殊的稀缺的信息资源,如划定中奖号码范围、提供黑马股票信息、高额回报工作信息,要求加入会员,支付保证金,甚至代为保管资金等。一旦有人上套,拿到资金后他们会迅速玩起失踪。
中奖陷阱
案例:住在市区的张先生,在上网时收到一封邮件,称其在游戏中中奖,奖项是一台三星笔记本电脑和38000元现金,邮件中还留下了中奖查询电话。收到邮件后,张先生通过中奖查询电话同所谓的“公司客服”联系,对方要求他预交1000元物流保证金,并且要求在3小时内汇款到帐,否则等于自动放弃。为了获得奖项,张先生按照对方的要求将钱汇入对方指定的账号。此后,对方又以要交保证金、个人所得税等名义要求他继续汇款,总计30000余元。
拆招:这是最常见也最高发的诈骗方式。这一骗局,主要利用人性贪婪的心理,编造各类中奖故事,逐步骗取被害人的资金、账号,并会利用人的侥幸心理连续地编造故事进行欺诈,直到被害人彻底失望放弃为止。
山寨网站来“钓鱼”
案例:市民余先生在家上网时,想要购买一张移动充值卡,于是他用支付宝拍下一卖家的充值卡商品,之后便用淘宝旺旺与卖家取得联系。对方并没有马上给余先生移动充值卡密码,而是要求他到一个网上交易平台支付0.1元提取一个订单号,余先生也没多想,便打开对方提供的网站,选择支付了0.1元。到了第二天,余先生查询自己的银行卡,发现里面突然少了35000元人民币。
拆招:此类案件防范比较困难,普通网民在支付的时候很容易被假的网站蒙蔽,轻易地输入自己的卡号和密码,信息全部被犯罪分子获取,被骗以后所有的银行资金全部被转移,损失巨大。
网络交友陷阱
案例:家住苏州吴江的卢某在“世纪佳缘”等大型聊天交友网站注册账号,谎称自己是退伍军官,自身条件优越,骗取多名女性的信任后,以投资和救急为名,诈骗作案多起,被害人不仅损失金额巨大,同时身心又受到了极大的创伤。
拆招:犯罪分子利用互联网发布信息,或和被害人进行聊天,编造各类故事,设置感情陷阱,骗取对方信任,或者博取对方同情,骗取钱财。这一骗局游走在法律和道德边缘,被害人因面子问题,很多时候都羞于报案,公安机关进行打击缺乏证据。
网警支招
六招教你向网络欺诈说不
苏州市公安局网警支队负责警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日常接警和处理的网络诈骗案件进行统计分类,不难发现网络诈骗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都是异地诈骗作案。网络诈骗的犯罪嫌疑人多在异地,而且经常在全国各地流窜,流动性大,异地犯罪也给案件的侦办增加了难度。其次,作案手段隐蔽。犯罪嫌疑人常常采用假身份证注册银行卡、异地接收汇款,建立虚假网站网站,使用虚假的联系方式(包括QQ、电话等)。再次,作案手段趋向团伙化、职业化。在国内出现了多个有地域特征的诈骗之乡,当地人拉帮结伙进行网络诈骗,作案分工明确,团伙结构紧密,造成的危害巨大。最后,作案手段层出不穷。
虽然上网环境纷繁复杂,犯罪手法也是层出不穷,但是对广大网民来说,只要把握以下几个注意点,基本可以避免上网时被诈骗侵扰:
第一招:选择正规网站。进行网络购物一定要在正规的网站进行,不要轻信一些页面包装很好,实际却不知名的购物网站。
第二招:使用正规支付方式。网上交易货款一定使用正规的第三方支付或者货到付款的支付方式,切记网络购物的虚拟性,钱一旦出手,再追回将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所以在每次支付的时候都要确认对方的商品是否真实可靠。
第三招:识别虚假网页。认真核对网上银行和相关支付网站的网址,虚假的页面和真实页面在外观是没有区别的,不要轻易地在非银行网页里输入自己的银行卡号、客户号及支付密码、动态密码等相关私人保密信息。
第四招:防范木马。不要随意点击不安全网站或是不熟悉的卖(买)家提供的不安全链接网址,接受不知情的文件或者照片,有可能被植入病毒和木马。
第五招:提升密码复杂程度。提高自身电脑防病毒的安全等级和常用密码的复杂程度,降低被盗取账号和密码的概率。
第六招:不盲信低价。最重要防备是避免侥幸心理,网络购物还是有一定的规律,网上商品可能会低于市场价,但不可能偏离价值规律,大幅度低于市场价理论上是不会出现的。对于网络上提供的所谓发财之道、中奖信息,更应该三思后行,天上不会掉馅饼,很有可能踩到的是陷阱。
记者谷雨 范群
读完这篇文章后写点感想吧 你还可以 收藏 留以后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