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我现在的月收入,仅是上半年正常月薪的10%,但我毅然地去选择。”张述友(化名)曾是一家理财产品第三方销售机构的一位骨干,一度管理着超过80人的团队。然而,从今年6月份开始,他果断放弃了百万年薪,到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担任销售员。触动他作出令人瞠目结舌改变的是,自己母亲用养老金买理财“受骗”经历,母亲的痛让他不再用带有诱惑的语言,向两鬓斑白老年人推荐高风险的理财产品。他告诉记者,在南京不断冒出、并打着第三方理财机构旗号,销售名为P2P新型理财,很大一部分潜藏着风险。
A主动隐退“财富公司”
年薪百万金融销售金领辞职
“我换了份工作,放弃了人们眼中的金饭碗。”张述友告诉记者。记者了解到,张先生6月份就从南京一家财富管理公司中层位置主动请辞,放弃了一份很多人向往的职业。
据悉,张述友退出的是当下最火,名头为“第三方财富公司”,所卖的产品并非经信托公司发行的“理财产品”,而是经营P2P理财产品,即“个人对个人”民间借贷理财产品。
业内人士解释说,这类理财产品是互联网金融的一种模式,是通过网络直接将人们联系起来,如一个人要想获得资金,另一位百姓有闲钱,张先生所在的第三方理财公司就以一种中介身份,将资金出借方和资金拥有方联系起来。就像房产中介一样,每一笔成交撮合成功都能获得一笔收益。主办员工能从中获得属于自己的一块提成。通常每100万最高能有1万-2万元的收益,这么下来,一年只要卖出“理财”千万元,就能轻松获得10万-20万元的回报。
B如何游说 最爱找老年人
避谈风险,找熟人当托儿
没有金融牌照、主营P2P理财的第三方财富机构,是如何批量卖出产品的?张先生向记者透露两大法宝,卖产品尽量选择“求安稳”的人群,并应避谈风险,并拿过往成绩单赚信任。
张先生向记者称,自己进入这一行业并非一开始就如鱼得水,在证券行业的10年从业经验,不仅没有为获取财富带来便利,相反还一定程度上拖了后腿。“记得在2011年2月,我刚入职不久的日子,别人一个月能销售10多笔,而我只有1个客户,为什么同样的努力,结果还是差距很大?难道好的运势还是没有站在我这一边?经过一些稍老的职员点拨,我发现自己过分强调理财风险是‘严重又愚蠢’的做法,如果要做一个好的销售,应该极力强调收益,而尽量回避风险,特别对于老年人更需要采用这种办法。”
张先生说,平时会大量陌生拜访客户,大量发放传单是一个基础活,因此,公司还会专门在一些展销会、甚至找到一些老年大学进行合作。名义上是普及金融知识,实际上就是借助各类平台推销产品。“我们不喜欢年轻人,最爱头发花白的老年人,他们求安稳的理财心理正好被我们利用。”他告诉记者,P2P是一个专业人士都摸不清楚的产品,合同条款很复杂,如果一条条把风险摆到老年人面前,可能不会成交一笔。因此,当见到客户时,我一定会首先谈收益,比如谈到12%甚至是13%,很多人一听到高收益自然会问有无风险。我一定会抢话告诉他们,“这个产品绝对没有任何风险。”,并会着重谈过往成绩,比如从来没有违约过,都是按约定收益兑付的,为了能快速实现成交,有条件的话,还会请来一些指定的“老年人托儿”。这些人不一定是买过产品的,但他们就是“演员”,一旦成功每笔会给他们100-200元的低廉酬劳。
此外,张先生表示,为了能实现更大的收益,我们会把只买10万-20万元产品的客户进行挖潜,因此,举办的一些旅游活动、宴请活动,并非真实的回馈,而是为了套得他们更多的资金。“就这样经过3年的打拼,从一名菜鸟销售员、逐步升格为骨干销售员,进而开始带起超过80人的团队。个人月薪保持在8万元左右,2012年含上年终奖已在百万级。”
C良心发现
母亲被人骗走养老金不想更多父母伤心
“我深知自己腰包的每一分赚得的利润是怎么来的,必须靠强调收益、淡化风险的模式去实现销售,因此,在心理上所积聚的压力越来越大,有几次去了龙蟠路心理诊所想看心理医生。”张述友叹着气,从包里掏出香烟,用打火机点上,深深吸进了一口,他告诉晨报记者,其实触动最大的是自己母亲受骗,这也是第一次告诉外人。
“今年中秋回家让我感触很深,在回到徐州老家,母亲神色黯淡地拉着我的手哭诉,自己辛苦30年的积蓄40万元被人骗了,没了。后来我了解到,母亲是在熟人介绍下投资了一些果树所有权,当时母亲也问熟人有无风险,熟人也很肯定地给予‘无风险’的回复,并给出极为诱惑的承诺:一年有超过15%的收益。本指望赚个几万元,翻修一下破损的院子却没料到被骗了。”
“我记得,母亲用颤抖的手拉着我,红红的眼睛看着我,期盼我搞金融的能帮他,虽然相关人找到了,钱却回不来,相关抵押注册的公司,注册资本才100万元,同样受损失的人还有很多,十之八九可能追不回来了。我知道母亲伤心的是什么,当一个本可信赖的人欺骗了自己,骗走了辛苦一辈子的养老金,那将是一件残酷和无助的事情。因此,我开始反思自己,加速放弃所从事的行业,哪怕拿着低薪,为的是能睡得踏实。”
D记者调查
P2P机构营利模式:吃利差和加速构筑资金池
记者调查显示,第三方公司主要是从两方面获得收益,一是,可以吃中间的利息差,资金借入方可能会承担20%的年息,资金借出方一年收益仅为10%。二是,资金借入者需要像还房贷一样,每月还本付息,而资金出借者,可能在1年后才能收回所有本金。在资金滚动中,大量资金会在第三方理财的账户上积累。张先生透露,自己负责的客户,一度曾有超过6000万元的资金沉淀,用这笔钱,可以滚来更多资金。
“如果P2P机构都是这么去做,问题尚不大,但我看到的是野蛮生长,这也是促使我赶紧想离开。”张述友先生说,他说,一些机构对外称不接触客户资金,只是作为资金的中介,但百姓认购P2P理财产品的资金,并不是流入指定的借款人账户,而是,进入到了公司总账户,但这些账户往往缺乏监管,不知道是否真正到了真实资金借入者手头上。最近发现,一笔2000万元的企业借款,为了能迅速借到款子,往往会拆分成近百份10万元的单笔借款,这就对应着百位借款的市民。一旦企业归还不上钱,市民借款将可能遭受较大损失。而借款者很多为地产、工矿企业,他们资金需求较大,但负债率较高,违约事件也逐步出现。令张先生最感到不踏实的是,企业的违约率问题,不少P2P财富公司不愿披露违约率,一些公司称违约率不超过1.5%,可能已高达7%,而我们测算了一下,一旦违约率超过15%以上,公司流动性就面临问题,会出现极高的兑付风险。在张先生看来,由于第三方理财规模不会继续爆发增长,加上企业现金流压力大了,这一问题逐步开始出现。
张先生进一步透露,销售P2P理财的南京市面至少有50-60家,除了一部分股东实力较强、注册资本较高的机构,相关理财风险比较可控外,提供的借款人是否真实、融得的资金如何使用,借款人出现违约风险,如何应对,这都给看似无风险的P2P理财带来不确定性。
E业内人说
买产品受损失,很难维权
“看似美妙的产品和个人收益,背后隐藏着看不见的风险。外人雾里看花,我却心知肚明,知道最终可能出现的风险,谁将最终埋单!”他向记者指出,一些理财机构,所卖的产品并未经过银监会批准,不仅没有金融牌照,自身注册资本并不够,销售几十亿的额度,可能注册资本才千万元。而投资者去追偿,往往又很难拿着理财产品说明书去打赢官司。换言之,理财产品合约从一开始,就让投资者处于不利地位,相关公司却从这些合约条款逃避出现风险的法律责任。
此外,一些机构热卖能够拆分销售的债权转让,即把一笔5000万元债权,卖给若干不同的百姓,百姓可以在1年或2年后收到利息。这种交易一开始就是不合规的,法律上明确约定,当转让债权时,需要得到债权权利人的确认,显然,很多公司并没有这样去做。
“南京有几十家大大小小的这类理财销售公司,风险较小的可能仅是一部分。”张先生坚定地选择退出,并建议老友也尽快退出相关理财产品的购买,“不一定会立即出现风险,但朋友的钱,赚得都不容易,必须保证安全第一。”
F专家指点
承诺高收益低风险百姓须格外谨慎
南京财经大学长期跟踪研究理财产品的常华兵老师,在其所著《理财者说》中称,设计骗局诈人钱财,自古有之,形形色色的理财骗局不外乎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以高额回报率为诱饵吸引投资,市民一定需要小心。各类理财欺诈的案件,可能存在差异,但都是回报非常高、风险非常低,一旦宣传人员在推荐时这样表述,须格外小心。常老师表示,从事实业的回报率可能仅有6%-7%,一些理财收益率能高过10%以上,并称无风险,这可能非真实的表述。二是,隐藏合同风险要点忽悠市民较多,如一些机构在百姓签署的合同里有十几条风险法律文书的表达,但在宣传折页中仅有“理财有风险、投资须谨慎”的表达,客户签署合同时往往忽略,一旦轻易下笔,将可能钻入精心布局的圈套中。三是,过分扩张的销售机构须警惕,不少理财骗子根本无法实现承诺投资回报,对于老客户收益,只能依靠更多新客户的加入或其他融资安排,这对于骗子的资金流提出了极大要求,因此,他们会招兵买马,力图拓展销售队伍,以增加销售额。
市民买理财不想被骗
要有五看四不看
五看
一看:公司注册资本和营业执照。如果卖的自主推出的产品总量大,注册资本较小,须谨慎。
二看:所销售产品是否为正规公司发售。目前第三方理财机构所销售产品种类较多。代销正规信托、证券资管发行的产品往往安全。P2P的产品须看运营方的实力,某自然人或公司债权转让收益权的相关理财须谨慎。
三看:资金流向。 办理理财业务,把钱直接交到第三方理财机构账户,风险要高于直接交给信托、证券等公司。
四看:收益率。承诺收益超过10%以上的产品,如投资门槛低于100万元的,须格外小心。
五看:合同条款。对于每个条款逐一阅读,不要立即签订合同,可把合同拿给懂法律的人咨询。
四不看
1、不看办公场所的豪华度
2、不看过往业绩
3、不看单纯的宣传单承诺
4、不看购买理财后的奖励大小
(记者 陈闻)
读完这篇文章后写点感想吧 你还可以 收藏 留以后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