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干部“公选”每个环节都决定成败

民生资讯来源2010-05-20 09:18
穿越到手机

微信扫一扫 分享更精彩

举报与纠错 打印本文

11416人,这是北京市今年公开选拔241名局处级领导干部的正式报名人数,创下历次公选之最。

参与热情背后,是党的十七大以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步伐的逐步加快。江西、四川、江苏南京等地,“公选”干部正在由点及面、逐步延伸;公选形式越来越多,公招职位越来越高,参与人数越来越广,“公选”干部正在成为一种选人用人的新途径、新趋势,干部任用民主化、科学化进程方兴未艾。

任何新的制度探索都不可能一起步就尽善尽美。从各地的探索实践和群众的反应看,进一步公开透明、发扬民主,确保“公选”姓“公”;进一步从系统设计和执行层面进行磨合,剔除“潜藏在细节中的魔鬼”;进一步处理好应试水平与实际能力、选以致用……所有这些环节的不断完善,都决定着“公选”的实际效果和它的公平、公正与公信力。

【网友观点】

公选是一种进步,但许多问题还要研究。一是要明确是选人才还是选秀才;二是要更加注意基层工作经历和任职经历,重视在地方工作和农村工作中选人才;三是希望进一步放开一些年龄和学历限制。公选的干部可先挂职,两年后正式任职,不能用考试来决定一切,我们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干部。德是要在实践中考察的。

网友 IP:220.166.65.★

目前选拔干部最关键是缺乏真正的群众监督,尤其在选拔各级干部职位及新招聘的面试环节,所谓的公示说白了就是作秀!还是“这化那化,不如有人说话。”现在传媒这般发达先进,调查机构也不少。能否增加民意调查测验环节和内容?可否考虑增加试用期?特别是提拔的,试用期满更需其治下的衣食父母评判!

梦仙 IP:121.14.235.★

公选虽说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用人上的潜规则,但随之而来的地方作秀和相当一部分公选干部“会考不会干”的问题非常突出。所以,好的制度更需要好的环境来完善。

网友 IP:221.204.248.★

公选考试的形式要完善,不能为了使某些人能上,设定对号入座条款,尤其应该让基层条件较差的也有参与公平竞争的机会。

网友 IP:61.163.30.★

公选是有前提条件的,本部门、本地区没有合适人选,则应该采取公选,否则通过公选不能激励内部竞争机制,反而会造成“外来的和尚好念经”这一怪现象!

网友 IP:61.160.226.★

我是一名公推公选出来的处级干部。切身体会,最大的好处就是为那些综合能力很强而又没有任何关系背景的人提供了机会,一分钱不用花,完全凭真才实学和工作能力取胜。但弊端显而易见,一是有些人口才稍差,面试吃亏,二是在面试阶段仍有操作空间,等等。

1

2

上一页

下一页

[责任编辑:admin]

读完这篇文章后写点感想吧 你还可以 收藏 留以后再看

热门推荐

关于沭阳网 | 本网动态 | 联系方式 | 投稿荐稿 | 免责声明 | 广告投放 | 微信平台 | 意见反馈 | 删帖须知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手机站
Copyright © 2007-2018 0527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 苏ICP备17024489号-1 苏公网安备 32132202000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