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国明
喻国明昨接受本报采访谈热点问题:
“全民监督”是对政府和官员的一种保护
喻国明
男,1957年9月生于上海。1989年获得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新闻与传播》主编。主要研究领域为发展传播学理论、新闻体制改革和新闻传播效果理论、中国民意测验的理论与方法。已出版学术著作15部,发表学术论文及调研报告300余篇。被国内传媒界誉为“媒介军师” 。
前日23时,备受媒体关注、被国内传媒界誉为“媒介军师”的喻国明教授走出了巫家坝机场,在第一站短暂地停留后,明天,喻教授将在曲靖市就政府部门如何应对“舆情”进行首次讲座。据悉,他将在云南进行为期3天的演讲。昨天,本报记者就政府应该如何看待“全民监督”,以及新闻发言人制度是否完善的相关热点问题,对他进行了专访。
谈“全民监督”
对权力更好使用的一种约束
新报:目前,微博技术让许多网友能够直接参与重大新闻事件互动。政府应如何应对这种无所不在的“全民监督”?
喻国明:过去的政府和群众掌握信息的格局呈金字塔状,信息完全不对等,政府有着完全的优势。信息的不对称,致使管理者有着全部的优势,避免了被监督。如今舆论渠道多元化,政府和群众享有信息的格局就像体育场,政府部门位于体育场的中间,而群众则在体育场的周围,政府的一举一动都在众目睽睽之下。因此,面对信息多元化,在网络博客、各种电子产品发达的今天,作为政府部门必须要面对这种“全民监督”,而且要适应这样的压力。在更多群众的多角度监督下,官员才能有如履薄冰的危机意识。在有危机感的同时,对政府和官员本身也是一种“保护”。以前,在缺少社会监督的情况下,官员们无论是不当地使用权力,或是违规操作,都是一种虚假的安全感,而在这种监督模式下,他们就会在行为上自律,是对权力更好地使用的一种约束。对于政府而言,不应该惧怕被监督,应该看到多角度监督以后带来的正面效应,这种监督的力度往往仅靠相关制度约束是无法实现的。
谈新闻发言人
要多花力气让他们“专业些”
新报:江西防总办公室副主任平其俊,应对媒体采访讲套话被网民“人肉”,其托词为他本来是技术人员,不是新闻发言人。目前,几乎每个部门都建立了自己的新闻发言人制度,换句话说,这是否是一种“内部舆论统治”?这种制度存在弊端吗?
喻国明:新闻发言人的形成,从政府部门的初衷来说,公布信息,及时有效地与大众分享信息,在面对媒介的时候,需要新闻发言人有针对性回答,更加专业。可目前的新闻发言人往往走了样,成了某些官员互相推诿、推卸责任的工具。在事情发生后,作为相关的负责人,在职责范围内,他是有责任或者说是有义务将他掌握的信息与公众进行分享的,如广东省进行的四小时黄金时间,对突发性事件进行及时应对。而有些政府部门却将新闻发言人推向了最前端,一切问题都问新闻发言人,他们怕说话,觉得说多了,就有了责任,实际上,这种责任不是不说就能推卸得掉的。也就是说,需要一种更加健全的问责追究机制,无论是官员们进行披露或者被披露,都要承担相关的责任。
另外,新闻发言人之所以会走到畸形路线,实际上与新闻发言人的地位是有关系的,他们往往不是能够参与重大事件决策的人,或者并不是核心人物,因此,对事情的始末了解得并不全面,因此在回答媒体提问的时候,往往无法更有弹性,而新闻需要的两大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及时和有效,新闻发言人如果连基本情况都掌握不全,就来应对媒体的采访,就会出现:正在调查之中,目前还不清楚,甚至无可奉告的说词。实际上,这就违背了他作为新闻发言人的初衷。只有从信息源上全面把握基本要素,才能在应对媒体的时候自如,才能摸到媒体所需要的底牌和灵魂到底是什么。如何解决新闻发言人“不专业”的问题,还需要政府在选择新闻发言人和实际操作上多花力气,一个真正想将信息和受众分享的政府部门,需要通过好的新闻发言人,使得自己的职能与行政手段、意图等被公众了解,赢得公众的信任,而不是做做表面文章,实际上把自己包在铁桶里,永远与群众隔着一层。
分享灾难信息 可减小政府压力
新报:云南省曲靖市马龙县前段时间遭遇特大水灾,曲靖市委宣传部部长何华以个人微博及宣传部官方微博的形式,及时地图文直播马龙水灾与救灾情况。您如何看待这次曲靖市宣传部门在水灾中的表现?
喻国明:随着社会的变革,面对灾难,不是某个政府部门单方面就能够解决的问题,是需要社会多层面进行配合的。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部门需要通过媒体,主动地发布相关的消息,只有了解到了事件的真实情况,社会各界才能被动员起来,在各种危机发生的时候,才能及时地协同,更好地应对。曲靖市马龙县水灾发生后,作为宣传部门的这一举动,确实是一种正确引导舆论的思维转变,也是政府的一大进步。通过他们这种主动应对模式,激发社会的广泛参与,因为,当重大突发事件和灾难发生时,已经不是由几个人来决策,遇到这样的情况,采取隐瞒信息等手段的政府已经过时了,是在给自身增加压力,与群众分享信息,才能更好地达成协同,有更多的人进行分担,作为政府自身,核心管理层的压力也必然会减小。
谈新闻通稿
用“无可奉告” 可以理解
新报:前天,昆明市民康志军到昆明市社保局,用仿真枪、匕首致伤社保工作人员。昆明公安及时发布了新闻通稿,但对公众而言,这些还远远不够。但相关部门接受采访时,都使用类似于“案件已进入司法程序,无可奉告”的字眼来应付。您对此怎么看?
喻国明:其实,作为公权力单位,在发生突发事件之后,有了很快的反应,是好的表现。事情发生后,我也通过媒介看到了相关的报道。实际上,在公安机关对事件做出很及时有效的解释后,广大受众更加关心的可能是事件产生背后的各种机制问题,如为何康志军反映多年的社保问题无人解决,社会上到底还有多少单位没有为员工购买社保,在社会的机制体制上,哪些地方需要完善等等。而且事情发生后,云南的几家媒体也确实从这几个方面进行了相关的采访和报道。作为公权力机关的公安机关,如果遇到类似的事情,他们是有选择哪些信息可以公开、哪些信息没必要公开的权力的。在这种前提下,公安机关的类似案件已进入司法程序的说法也是可以理解的,可以说是正常的。
读完这篇文章后写点感想吧 你还可以 收藏 留以后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