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化苏南苏北地理行政区域 江苏重构“1+3”格局

民生资讯澎湃新闻网2017-09-19 09:49
穿越到手机

微信扫一扫 分享更精彩

举报与纠错 打印本文

淡化苏南苏北地理行政区域 江苏重构“1+3”格局

9月15日,江苏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现场推进会在淮安举行。江苏省委书记李强说,在江苏“1+3”重点功能区战略中,江淮生态经济区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至此,江苏发展新棋局上一个全新的区域发展概念——“江淮生态经济区”应运而生。

据9月18日《新华日报》报道,江苏省委书记李强指出,江苏区域协调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阶段,推动“1+3”重点功能区战略尽快落地、落到实处,目的就是以新的发展布局带动全省发展优势的重塑,促进各地立足不同的基础条件和资源禀赋,转变发展思路,探索发展新路,实现行政区经济向功能区经济转变、区域同质竞争向协同发展转变。

多年以来,苏南、苏中、苏北的概念,成为外界论及江苏区域发展三大板块(梯队)格局的常识。但近年来,随着高速铁路、互联网等基础设施的通达全省,江苏的经济地理格局已发生了很大变化。

也正因此,今年5月10日,江苏省委省政府在宿迁召开例行的苏北发展座谈会,研究探索苏北新一轮发展的方向和重点时,江苏省委书记李强提出,要跳出地理划分,对全省的发展格局要进行重新研究,要实施重点功能区战略。当时,提出了“1+3”重点功能区的雏形。

“1”是指扬子江城市群战略。也就是,以沿江八市二十几个县为主体,打造城市群的集群发展,既是江苏发展工业的“主战场”,也是全省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3“分别为:沿海经济带(南通、盐城、连云港等沿海三市,主攻现代海洋经济和临港产业,是江苏的潜在增长极);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徐州为主,拓展江苏发展纵深);江淮生态经济区(淮安、宿迁全境以及扬泰盐的部分县域,打造江苏的中心生态花园,发挥其生态优势、生态竞争力)。

之所以做如上布局,简单来说,是依据江苏各区域的自然禀赋、现实状况,对几大区域进行“聚焦”、再定位,梳理、挖掘各个区域的特色、开发强度,进行差异化、协同化发展。

通过这样的布局和功能重构,来改变之前苏北地区仅仅作为产业梯度转移的被动接受者、发展上的“跟随者”的现状。同时,苏北能够跳出原来的区域局限和路径依赖,放开手脚、集中力量,来做“自己应该干、能够干,也能够干得好的事情”,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路径。

《新华日报》的报道说,江苏功能区“1+3”战略,重在“+”,不仅是板块之间,每个功能区内部也要“+”,进而形成一个全省域“开放融合、协同发展”的大生态系统。

记者注意到,江苏提出的“1+3”功能区战略,打破了之前“苏南、苏中、苏北”的简单的、基于地理空间和行政区划的划分,而更多的基于各个板块的自然禀赋和产业发展现状的特点,重新梳理了各个区块的发展思路、产业选择。

比如,同样为苏北地区,淮安和宿迁如今被划为“江淮生态经济区”,注重“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产业发展上,今后要着力发展绿色产业和新经济,深度挖掘旅游业,提高产业门槛,吸引优质资源和高端要素。

除了淮安、宿迁外,扬州的高邮、宝应,泰州的兴化,盐城的建湖、阜宁——这一区域同为里下河区域,是江苏水网最密集的地区,也是农业最发达、生态资源优势最突出的地区,也被列为了“江淮生态经济区”。

今后,江淮生态经济区要更多地要承担起其特殊的使命,即打造成为生态产品最重要供给区、绿色产业集聚区、绿色城镇特色区、现代农业示范区以及生态田园风光旅游目的地。

“当今时代空间距离已不再重要,加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提出新的功能分区,恰逢其时。”《新华日报》援引宿迁市委书记魏国强的话说,宿迁围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从“追赶型经济”转向“内涵型经济”,全力建设“江苏生态大公园”,“后发达地区不是只能等待产业转移的‘荒漠’,完全可以在新的发展道路上率先破土发芽、开花结果。”

[责任编辑:沭阳视窗]

读完这篇文章后写点感想吧 你还可以 收藏 留以后再看

关于沭阳网 | 本网动态 | 联系方式 | 投稿荐稿 | 免责声明 | 广告投放 | 微信平台 | 意见反馈 | 删帖须知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手机站
Copyright © 2007-2018 0527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 苏ICP备17024489号-1 苏公网安备 32132202000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