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新闻眼丨习近平的首次文莱之行,这七个视角您值得一看

民生资讯央视新闻客户端2018-11-20 00:15
穿越到手机

微信扫一扫 分享更精彩

举报与纠错 打印本文

19日上午十点,努洛伊曼王宫的工作人员正在用吸尘器清洁地毯。(央视记者耿小龙拍摄)

媒体记者提前就位等待欢迎仪式开始。(央视记者康辉拍摄)

欢迎仪式上习近平和哈桑纳尔所在的检阅台。(央视记者章猛拍摄)

△穿着防雨罩的礼炮。(央视记者郭晗光拍摄)

△提前就位的仪仗队。(央视记者李铮拍摄)

△王宫附近街道,4000多名当地中小学生欢迎中国贵宾。(央视记者耿小龙拍摄)

△女生戴头巾,男生戴宋谷帽,欢迎习近平主席。(央视记者耿小龙拍摄)

这个招牌包含中文、马来文、英文、阿拉伯文。南亚“小熔炉”从这个招牌就可略见一斑。(央视记者杨光拍摄)

△奥马尔·阿里·赛义夫丁清真寺是文莱的国家地标之一,以第28任文莱苏丹的名字命名。它于1958年建成,修建所用的花岗岩来自中国。(央视记者张怡、黄耀祖拍摄)

△木制房屋靠插入河底的柱子作为支撑,连片的木房子顺着河道不断延伸。(央视记者张怡、黄耀祖拍摄)

△这里的30多个村落由长度约30多公里的木板道连接。(央视记者赵东辰拍摄)

△“水上的士”是水村居民重要的交通工具,一块文莱元坐一次。(央视记者赵东辰拍摄)

△水上清真寺。(央视记者赵东辰拍摄)

习近平就是在这个房间同文莱王室成员交谈。右为习近平的坐席。央视记者马亚阳拍摄

△这个房间堪比一间博物馆,随处可见精美绝伦的摆件。(央视记者马亚阳拍摄)

△《时政新闻眼》发现一幅19世纪英国东方主义画家约翰·弗雷德里克·刘易斯的油画《一家土耳其学校在开罗的近处》。(央视记者马亚阳拍摄)

△郑和下西洋时,王景泓是他的副将。这里是斯里巴加湾市的“王总兵路”,是为了纪念王景泓而命名的街道。习近平在到访前发表的署名文章中就提到了这条“王总兵路”。(央视记者周志国拍摄)

△文莱首座跨海特大桥梁——文莱大摩拉岛大桥由中国港湾承建,长度为5915米,连接首都斯里巴加湾市与邻近的海岛大摩拉岛,今年5月18日竣工。(央视记者张怡、黄耀祖拍摄)

△大摩拉岛上还有中文两国最大的合资项目——恒逸石化文莱大摩拉岛综合炼化项目,总投资150亿美元。这是中文两国两大旗舰合作项目之一。(央视记者张怡、黄耀祖拍摄)

△举行午宴的大厅。(央视记者杨光拍摄)

△午宴上的表演节目单。(央视记者杨光拍摄)

△第一个节目是演奏文莱的传统乐器鼓铃铛,这种乐器据说最早来源于中国,约公元三世纪传入文莱。(央视记者杨光拍摄)

△文莱的传统乐器鼓铃铛。(资料图片)

△看看午宴菜单,来感受下融合了穆斯林和东南亚特色的文莱美食。(央视记者杨光拍摄)

△文莱腾云殿传统市场(Tamu Kianggeh),满眼都是叫不上名字的“新物种”。(央视记者周志国拍摄)

监制/申勇 杨继红

记者/龚雪辉 沈忱 郁振一

编辑/曲羿 李婷婷 罗潇

[责任编辑:擎天柱]

读完这篇文章后写点感想吧 你还可以 收藏 留以后再看

关于沭阳网 | 本网动态 | 联系方式 | 投稿荐稿 | 免责声明 | 广告投放 | 微信平台 | 意见反馈 | 删帖须知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手机站
Copyright © 2007-2018 0527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 苏ICP备17024489号-1 苏公网安备 32132202000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