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62年前,交通大学一大批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为响应国家在大西北部署一所高水平工业大学的号召,从上海将交通大学搬迁到西安。几十年献身大西北建设,他们凝铸起“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用奋斗写就“甘洒青春为家国”的感人故事。
1956年,党中央为适应国防形势和国家建设布局的需要,将交通大学大部分由上海迁至西安。当年24岁的卢烈英是第一批随校西迁的教师。
西安交通大学退休教师 交大西迁时为马列教研室教师(86岁) 卢烈英: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也就是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所以这是争前恐后。因为上海交大当时要留一点人,所以也可以提出来哪有困难需要留的可以报名,大家基本上都没啥报名的。所以迁校是比较顺利。
为国家建设冲锋在前,1400多名教工把实验器材装上火车向西行进。被誉为“中国电机之父”钟兆琳先生,妻子卧病在床。同事劝他留在上海,但他还是带头迁校,只身来到西安。
西安交通大学退休教师 交大西迁时为机械系教师(90岁) 史维祥:他说我的父亲就告诉我,只有把大西部建设起来,我们整个国家才能够兴旺发达,所以我一定要到西部去,把房子卖掉,夫人、孩子都在上海工作、读书学习,他一个人坚决要走。
老教授率先垂范,更多师生也义无反顾。今年81岁的老教授金志浩,当年是第一批报考的学生。他仍记得那西行列车的乘车证,印着“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字样。
西安交通大学退休教师 交大西迁时为机械系学生(81岁) 金志浩:唱着《再见妈妈》就一路就奔到西安来了。那个时候哪儿艰苦往哪儿跑,党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那是没话的,也不在乎艰苦。
走!去西部!西迁开拓者们让大西北拥有了国家重点大学和一批新兴学科。西迁以来,西安交大的毕业生已近25万人,其中40%以上在西部奋斗。西安交大工商管理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林舒进曾在偏远的正阳镇挂职扶贫工作。他用专业知识帮农民找销路、动员社会力量资助贫困学生。
西安交通大学学生 林舒进:西迁以前有一个口号,就是到大西北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所以我觉得能够到贫穷的地方去,所以对自己来说也是一种历练。我们觉得学以致用,这个才是我们最大的价值。
如今,“西迁精神”正在新时代催人奋进。西安交大承建的“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将在今年建成,一批大数据、人工智能科技研发中心,将为国家西部发展提供新的智慧引擎。
中国科学院院士 西安交通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 徐宗本:一个新开垦的一个地,新的一张纸,大家知道能够展现无限的可能。要建设好它,更需要有西迁精神的延续,这个精神的最核心就是一句话,就是党的号召,国家的决定,这就是我们的选择。
读完这篇文章后写点感想吧 你还可以 收藏 留以后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