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刊文:达康书记的个人魅力不足以反腐败

社会万象中国青年报2017-04-13 09:22
穿越到手机

微信扫一扫 分享更精彩

举报与纠错 打印本文

《人民的名义》剧照

《人民的名义》正在热播,作为一部久违的反腐剧,它在此类影视剧方面的大尺度是有目共睹的。在这部剧中涌现出来的主要角色,也在网络上也拥有了不少拥趸。耐人寻味的是,尽管吴刚饰演的李达康的戏份不是最多,但他却是本剧最火的角色,没有之一。

应该说,李达康的火不是偶然的,它有赖于编剧精致的角色设计与吴刚的精湛演技,李达康在剧中的存在,告别了以往自带“高大全”光环的形象,形成了浓厚的个人风格。影视剧中的人物本就不能脱离生活实际,单一刻板模式化的角色,自然无法取悦观众。

深层次地说,李达康这一角色其实寄托着民间朴素情感的表达。我注意到李达康被网友们亲切地称为“GDP控”。以往,官员沉迷于GDP,一心只求政绩,民众总会嗤之以鼻,但李达康的可贵在于他坚持在不伤害民众基本利益的前提下谋发展。剧中,他在地方主政时纵然渴求政绩,却不让会造成重大污染的化工项目上马,坚持着一个为官者基本的政治操守。

对于官员而言,追求政绩,渴望官职晋升,是自然而然的心理,也是个人价值的一种体现,在传统人事任用的逻辑中,“能者上,庸者下”也具有天然的合理性,问题是,该以何种指标来判断一名干部的能力。

李达康是个改革干将,但他仍然无法挣脱“以GDP论政绩甚至论能力”的桎梏。现实中,政绩评判标准的刻板单一,很大程度上也会束缚主政官员的能动性,况且,我们不能奢望各个地方的主政者,都能在“政绩效益”与“个人前程”产生矛盾时,坚决地捍卫原则。

网友们推崇李达康,其实是推崇一种由富有个性的强人推动的改弦更张。只不过,李达康在剧中的另类,或许只能靠个人道德“强势”地维持,在充满诱惑的现实背景下,他们时刻接受着“变坏”“变庸碌”的考验和压力,缺少一种制度化的力量,替他们有效分担。然而,道德自觉和人性真的未必靠谱,如果权力的运行始终能受到制度的有效制约,李达康们也就不用大声疾呼“京州市委书记不和任何商人做交易”了。

在政治强人的雷厉风行中,我们很容易沉浸于他们的个人魅力和光环中,忽略对制度建设的关注。事实上,也有论者批评《人民的名义》一昧地突出个人的作用,而缺少制度建设的高度和视角,这反映了编剧思路和格局的滞后。此论有一定合理性,仅就反腐而言,当前压倒性优势已经形成,打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制度笼子,就显得尤为迫切。

(原题为《达康书记的个人魅力不足以反腐败》)

[责任编辑:妖猫妖妖]

读完这篇文章后写点感想吧 你还可以 收藏 留以后再看

关于沭阳网 | 本网动态 | 联系方式 | 投稿荐稿 | 免责声明 | 广告投放 | 微信平台 | 意见反馈 | 删帖须知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手机站
Copyright © 2007-2018 0527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 苏ICP备17024489号-1 苏公网安备 32132202000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