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可山留下的照片并不多,这是他比较喜欢的一张(翻拍)
张可山走到哪,都会受到村民的欢迎 (翻拍)
26岁当上村支书 为了让巴沟人吃饱饭 积劳成疾 32岁便切掉一叶肺
63岁时 满身疾病、已是千万富翁 却再次出山 当起月薪480元的村支书
一心要将巴沟打造成“微缩版郑东新区” 可天不遂人愿 他走得太早……
他叫张可山,巩义市站街镇巴沟村原党支部书记
他,是个富翁,拥资千万。
63岁的时候,放弃了自己的企业,一个月领480元的“工资”,成了巴沟村支部书记。
他倔强,凡事必争第一,无论对别人,还是对自己;他雷厉风行,完成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还是个烟鬼,一天三四盒,烟灰缸的烟头经常堆成金字塔,毫不顾及自己仅剩一叶的肺。
他,就是巩义市站街镇巴沟村原党支部书记张可山。
他把脏乱差的巴沟,打造成满是鲜花、杨柳、公寓楼的现代化村庄。
至今,巴沟人仍在使用着40年前他带着大伙修好的灌溉工程,那次工程他献出了自己的肺。
这次,他为巴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商报记者 马静 文/图
身世
三升米将他换给了养父母
所有坚强和品格高尚的人,总有着艰辛的经历。
1942年,父母老来得子,生下了张可山。儿时的他就下田干活,而且总是吃不饱。
13岁那年,对他来说是幸运的,他到兰州刘家峡水利中专上学,因为在学校就能免费吃饱饭。
一年多后,因为要照顾年迈的父母,张可山退学了,开始给人拉架子车,到荥阳走个来回,他靠这个养活了父母。
和他一起长大的焦德水说,张可山是个苦命人,却是个在苦命中坚强的人。
父母去世后,有人告诉他,他是抱养的,他的亲生父母为了三升米将他换给了养父母。
后来,自然灾害,许多人饿死了,不想饿死的人选择去乞讨。可张可山不乐意,他觉得这样没骨气,“总有别的办法”。
于是,他和焦德水一起跑到驻马店、灵宝等地换粮食,用粮食的差价养活了自己和家人。
看着满世界饥荒,张可山感慨,“如果当时父母不把我送走,我可能已经饿死了”,他就这样原谅了自己的亲生父母,开始承担赡养的义务。
他的世界观认为,一切的悲剧都是因为吃不饱饭而引发的。
引水
工程在“不可能”中开工了
巴沟是丘陵,地不平,靠天收,农民吃水难,庄稼浇水更难,原先1000多亩耕地全是岭坡地,亩产30多公斤。
1968年,26岁的张可山当上巴沟村委会主任。
上任第一天他找到好友焦德水,“让我干,我就干,我的目标就是让巴沟的群众吃饱饭,要把水引上山”。
这也是巴沟村祖辈的愿望。
可巴沟丘陵水源落差120米,灌溉线长度为1800米,焦德水非常清楚,以巴沟的实力,这是个不可能的任务。
没钱没工具,仅有的劳力还吃不饱饭没力气。
张可山早为这个不可能任务想好对策,他要焦德水开砖厂,“你主持生产,我打井挖洞需要一部分砖,多余的砖卖出去赚钱,买机械”。
机制砖一次性试烧成功,张可山却日渐消瘦,经常大口吐血,朋友们劝他停工治病,他说:“不行啊,引水上山工程要马上开工,一刻也不能停,停了百姓的工夫就白费了。”他告诫朋友:不要向任何人提起。
焦德水回忆起当年,那时候,手烧的砖,没有挡雨的工具,一遇到雨季,砖就废了,我们只好停工,有时候感觉离目标遥遥无期。张可山只有几句话,“遇到天灾,我们要坚持”。
在张可山“能吃饱饭”的承诺下,巴沟沸腾了:没有石头,村里人拆除家里的院墙、猪圈;没有水管,村民们把家里的粮食布袋拼接起来;没有电线、水泵,张可山四处游借。
引水工程在一系列“不可能”中开了工。
1
2
3
4
上一页
下一页
读完这篇文章后写点感想吧 你还可以 收藏 留以后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