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财宝3亿私募债违约事件连续发酵,事件走向不仅牵动着1.3万投资人的心,也令牵涉其中的诸多金融机构难捱。在经历了赔付互相扯皮、银行保函造假等风波后,目前3亿的窟窿已经有了着落,但这并不意味着违约事件完美落幕。这样一个披着金融创新外壳的投资平民化案例,值得好好剖丝抽茧。
“私募”指的是募集方式,顾名思义是“私下募集”,也就是说通过非公开的方式向少数投资者募集资金,而“私募债”中的“债”指的是投融资方式,需要钱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发行债券来获取资金。
这次私募债违约的源头是民营企业侨兴集团。12月15日,招财宝发布公告披露侨兴集团旗下的两个公司(侨兴电信和侨兴电讯)将无法按时对其发行的私募债还款,理由是“资金周转困难”。根据保险条款,产品到期日未还款“浙江财险应当在三日内履行赔偿保险金义务”。中间因为互相扯皮、银行保函造假等风波,浙江财险直到28日才开始支付预付赔款。
据招财宝最早发布的公告,侨兴私募债于2014年在地方股权交易中心备案,担保方为浙商财产和侨兴集团董事长本人,招财宝为投资者提供产品信息。有地方政府的光环,再加上担保的加持,作为金融信息服务中介的招财宝没有理由拒绝这样的项目,而“高收益低风险”的诱惑,吸引来了众多的投资者。
如果侨兴集团没有出现流动资金紧张,这一链条尚且能正常运转,所有环节都能赚到预期的收益。一旦企业的环节掉了链子,其他环节也紧跟着失控、错位,如果连担保方都出尔反尔,那么最大的受害者是投资人。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么大违约事件出现后,招财宝的不少用户竟不知道买的理财产品到底是不是侨兴私募债,纷纷在社区提问。据TechWeb报道,有投资者直到产品到期后收不到本息,联系平台才发现自己被侨兴私募债坑了。
招财宝不少用户不知道自己买的产品是不是侨兴私募债
中小企业要发行私募债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沪深证交所,一个是地方的股权交易中心,后者的准入标准远低于前者。据券商中国调查,“一些区域股权交易中心都是由地方金融部门批准建立的,发行私募债门槛很低,只需要推荐商(门槛更低)推荐,向交易所备案,就可以发行,条件极低,也不需要任何评级”。因此,在地方股交所发行的私募债通常风险很高,甚至被称为“垃圾债”。私募债的年利率普遍为9%-11%,远高于同期的银行贷款利率,高收益对应高风险,其融资背后的风险可想而知。
虽然地方股交所遍地开花(目前全国已有40多家),也成为中小企业重要的融资渠道,但其缺少量多优质的投资者,而提供中介服务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又苦于没有好的投资资产,于是两者一拍即合,“区域股权交易中心+互联网平台”的金融创新形式诞生。
实际上,高风险的私募债发行需要合法合规,满足一系列的规定和要求。从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私募债券业务试点办法》里可以看到,除了要满足“不得采用广告、公开劝诱和变相公开方式”“每期私募债券的投资者合计不得超过200人”外,个人投资者还需要“合格”:(一)个人名下的各类证券账户、资金账户、资产管理账户的资产总额不低于人民币500万元;(二)具有两年以上的证券投资经验;(三)理解并接受私募债券风险。可以说投资门槛相当高。
但是招财宝互联网金融平台,本来就是服务普通投资者的,门槛极低。于是“区域股权交易中心+互联网平台”通过对私募债进行直接拆分、化整为零,实现了“人人都能买得起私募债”。但这并不是什么好事,高风险变相转嫁到了没有风险承受能力的小白投资者身上,一旦违约产生,“血本无归”可能对他们造成难以承受的打击。
违约背后的投资链条 图片来源:投之家
今年4月,中国基金业协会发布《私募投资基金募集行为管理办法》,其中明确规定,禁止机构和个人非法拆分私募基金份额,变相突破合格投资者标准。目前招财宝上已经不再提供企业贷的新项目,但由于之前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已经拆分发行了不少私募债,到期还有一些时日,违约风险仍然存在。
早在去年8月,招财宝就被曝出售“垃圾债”引发很大争议,当时招财宝认为指责不成立,官方解释了两点,一来地方交易所由地方金融办监管,二来平台设立了担保机制来降低投资人的风险。然而这次侨兴私募债的违约风波,让上述两点都站不住脚,平台责任难辞其咎。
首先平台缺乏对用户风险承受能力的识别和提示。北京大学法学院学者郭雳和孙天驰指出,识别投资者适当性的标准有两大特色:其一,仅以在线评测结果作为评估依据;其二,即使不符合要求,只要投资者声明风险自担仍然可以进行投资。经测试,在购买理财产品前,招财宝确实会让用户进行一次风险偏好测评,但并没有在购买中起到足够的预警作用,用户仍可点击继续购买。
其次平台存在信息披露不足和误导销售。私募债是高风险产品,却被包装成了定期理财产品,还可以随时变现(私募债变个人贷),产品形式存在误导,所以才有了那些不清楚自己到底有没有买侨兴私募债的投资人。北京商报采访了一位遭遇个人贷逾期的招财宝投资者,他表示“购买的产品合同里并没有告知借款人借款用途,如果知道这款产品是拿侨兴私募债变现的标的,我也不会买”。
目前3亿私募债违约赔付已经有了着落,这让投资者松了一口气,但这有可能也是一个错误的信号——投资可大胆,违约有兜底。在“全民理财”的热潮下,有着这种观点的投资者不在少数。就本次风波来看,招财宝为防范风险引入的担保有作用,但也充满了不确定性,谁也不知道下次违约还能不能兜底成功。平台当然要做好投资者风险识别、信息披露准确、降低投资者风险的工作,但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千万不要把某一平台、某种理财当做是把钱存在银行稳赚不赔,即使不懂什么是“私募”,投资者也要有“高收益背后暗藏高风险”的常识。
私募债经过层层增信、拆分,将高风险转移到了普通投资者身上,如此投资平民化并非真普惠。